縱帶球須刺蛾

縱帶球須刺蛾

縱帶球須刺蛾Scopelodes contracta (Walker,1855),刺蛾科球須刺蛾屬的一個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縱帶球須刺蛾
  • 拉丁學名:Scopelodes contracta (Walker,1855)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刺蛾
  • :球須刺蛾屬
  • :縱帶球須刺蛾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河北、浙江、廣東。國外分布: 日本、錫金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 17—20 mm,翅展 43-45 mm;雄蛾體長 13—15 mm,翅展30-33mm。觸角雄蛾排齒狀,雌絨絲狀。下唇須端都毛簇褐色,末端黑色。頭和胸背面暗灰。腹部橙黃,末端黑褐,背面每節有1黑褐色縱織。雄蛾前翅暗揭到黑褐,雌蛾褐色。翅的內緣、外緣有銀灰色緣毛。雄蛾前翅中央有1條黑色縱紋,從中室中部伸至近翅尖,雌蛾此紋則不甚明顯。後翅除外緣有銀灰色緣毛外,其餘為灰黑色;雄蛾後翅灰色。
刺蛾刺蛾
卵 橢圓,黃色,長 1.lmm,寬 0.9 mm,魚鱗狀排列成塊。
幼蟲 幼蟲的特徵和大小隨寄主和世代的不同而略有差異,發生於八寶樹上的第一代幼蟲特徵為。 1齡幼蟲:頭寬 0、2-0.3 mm,體長 l-2 mm,體色淡黃。亞背線上有 11對刺突,其中以第一、十一對最大,第二、三對及第九、十對次之,其餘更小。體側氣門下線上有 9對刺突,其中以第二、八對最大。各刺突上生有刺毛。 2齡幼蟲:頭寬 0.5-0.6 mm,體長 2—5 mm。其他特徵同 1齡,僅各刺突及其上的刺增大。 3齡幼蟲:頭寬 0.7—0.8mm,體長 4—7 mm。體背中央及體側出現青色帶,前胸上有 1個黑斑。其餘特徵同 2齡。4齡幼蟲:頭寬 1.0-1,3 mm,體長 6-10 mm。其他特徵與 3齡相似,但第九刺突變為黑色(初期不很明顯,後期則明顯呈黑色)。5齡幼蟲:頭寬 1百一1.8 mm,體長 10—13 mm。其他特徵與 4齡相似,但第九對刺突的黑色更明顯。 6齡幼蟲:頭寬 2.2—2.3 mm,體長13-20 mm。前胸上有 2個黑斑。體上出現許多黑斑,使體色變暗。體上各刺突上的刺更黑。體背出現9對淡揭斑,分別在第一至第十對利突之間;體背中央還有6個綠點,在第三至第八對刺突之間。 7齡幼蟲:頭寬 3~4 mm,體長 15—28 mm。體上黑斑及各制突上刺更黑。在亞背線上的第十、十一對刺突之間又出現1對黑斑。第一至第三對及第九至第十一對刺突的長度、尖度與其餘刺窮相比,不如1-6齡幼蟲那樣明顯大於其餘刺突。8齡幼蟲:頭寬 4.0-4.5 mm,體長 20—30 mm,各刺突上的刺更粗更長。
蛹 長橢圓形,黃褐色,長8—13 mm,寬6-9 mm。
繭卵圓形,灰黃至深褐色,長10-15 mm,寬 8-12 mm。

生物學特性

在廣州,1年發生1一3代,其中絕大部分1年3代,極少數為1-2代,因為第一、二代各有極少部分幼蟲老熟結英後滯育,當年不再化蛹羽化。各代各蟲期出現期為:第一代:卵3月下旬至4月下旬;幼蟲4月上旬至6月上旬;蛹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蟲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卵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蟲6月中旬至7月下旬;蛹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蟲8月上旬至下旬。第三代卵8月上旬至下旬;幼蟲8月中旬至次年2月,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幼蟲陸續結繭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英內越冬。各代各蟲態歷期為:第一代,卵6.5—7.5天;幼蟲37—48天;蛹23—29天;成蟲4石一9天;生活周期70—83夭。第二代,卵5.0-5.5天;幼蟲32一用天;蛹22—27天;成蟲4.0-8.5天;生活周期62—69天。第三代,卵5天;幼蟲期120餘天;成蟲期6-10天;生活周期134—182天。1-7齡幼蟲歷期一般為3-7天,8齡幼蟲為4-9天。卵多產於樹冠下部嫩葉的葉背,每個卵塊有卵 300—1000粒,一般 500一600粒。孵化率一般在加%以上。初孵幼蟲群集卵塊附近,約停息1石丐後開始取食。1-3齡幼蟲僅取食葉背表皮和葉肉,留下葉脈及葉面表皮,使葉形成白色斑塊或全葉枯白。4齡幼蟲取食全葉,僅留下葉柄及主脈。幼蟲一般7-8齡,少數9—10齡。蟲齡多少與寄主、代別和環境條件有關,奇主、氣候和條件適宜時,幼蟲多數僅7齡,反之則齡數增加。除末齡幼蟲外,其餘各齡幼蟲均有群集性。每次脫皮前均停食1—1.5天,脫皮後停食數小時才開始取食。以柿葉作飼料觀察,在整個幼蟲期可取食601cm2柿葉。1-6齡食量不大,僅占幼蟲期取食量的13.54%,7、8齡幼蟲則分別占23石7%和63.09%。幼蟲老熟。後將所在葉的近葉柄處咬斷,隨葉掉落地面,然後爬至石塊下或入土0.5一4.0cm深處結繭。其深度隨土質的鬆緊而定。幼蟲日夜均可落地入土結繭。成蟲子黃昏前後羽化,羽化後數十分鐘即可飛翔。當夜或次晚即可交尾,交尾後即可產卵。白天則靜伏於葉背不動。 天敵主要有核多角體病毒,常成為流行病,是控制此蟲種群數量最主要的因素。感病幼蟲多於脫皮前停食時顯現病症,患病幼蟲呈黃褐、灰褐或黑褐色,死後蟲屍以足粘附於葉背或倒掛。蟲屍內組織液化,聞之無臭味。此外,小英蜂也較重要,局部地區寄生率常達20-30%,個別甚至達90%以上。螳螂、豬給、草嶺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1)處理幼蟲多種刺蛾如麗綠刺蛾、漫綠刺蛾、縱帶球須刺蛾等的幼齡幼蟲多群集取食,被害葉顯現白色或半透明斑塊等,甚易發現。此時斑塊附近常棲有大量幼蟲,及時摘除帶蟲枝、葉,加以處理,效果明顯。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蟲常沿樹幹下行至於基或地面結繭,可採取樹幹綁草等方法及時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蟲繭刺蛾越冬代苗期長達7個月以上。此時農、林作業較空閒,可根據不同刺蛾蟲種越冬場所之異同採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蟲繭。燭革可集中用紗網緊扣,使害蟲天敵羽化外出。為免受繭上毒毛之害,可將繭埋在30cm深土坑內,踩實埋死)。
2.燈光誘殺大部分刺蛾成蟲具較強的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期於19-21時用燈光誘殺。
3.化學防治制蛾幼齡幼蟲對藥劑敏感,一般觸殺劑均可奏效。例如,90%敵百蟲晶體8000信液對縱帶球須利蛾,1500倍液對黃刺蛾;1000倍液對竊達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奼刺蛾;80%敵敵畏乳油 2000信波對縱帶球須刺蛾, 1000倍液對棗刺蛾、揭邊緣刺蛾、白痣奼刺蛾;50%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對球須縱帶刺蛾及黑眉刺蛾;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對揭邊緣刺蛾,5000倍液對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冊倍液對黑眉刺蛾均很有效。此外,也可用 50%殺螟松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50%對硫磷乳油、 25%亞胺硫磷乳油 1500—2000倍液、 2.5%敵百蟲粉劑及 3%西維因粉劑進行防治。
4.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敵較多,例如已發現黃刺蛾的寄生性天敵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廣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壯刺蛾寄蠅和一種絨英蜂(學名待查)。縱帶球須刺蛾,麗綠刺蛾,黃緣級刺蛾卵的天敵有赤眼蜂 Thehmpmma sp.;刺蛾幼蟲的天敵有白僵菌、青蟲菌、枝型多角體病毒,均應注意保護利用。在天敵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 X 10’個/ml濃度的縱帶球須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該蟲,效果達 100%;將患此病幼蟲引入非發病區,可使非發病區幼蟲發病在90%以上;將感病幼蟲(含繭)粉碎,於水中浸泡 24小時、離心 10分鐘,以租提液 20億 PIB/ml的黃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稀釋1000倍液噴殺3—4齡幼蟲,效果達76.8-98%。上海青蜂是黃刺蛾常見天敵,江蘇清江市苗圃,套用刺蛾繭保護器將採下的蟲繭放入其中,使羽化後青蜂飛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達 26%,第二年達 64%,第三年達 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