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緯度地帶性
- 外文名:Latitude zonality
- 地帶性規律:人種、海洋、氣候等
- 形成原因:地球球狀導致太陽輻射分布不均
- 基礎:熱量變化
- 區域:西北地區水平方向的變化顯著
- 提出者:亞歷山大·洪堡
基本介紹,成因,影響,地帶性規律,
基本介紹
成因
緯度地帶性是由於地球球體形狀造成太陽光入射角差異,使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各緯度分布不均所致。在赤道附近太陽光常年直射或近於直射,太陽輻射強,熱量多,溫度高。而高緯地帶太陽光入射角小,太陽輻射弱,熱量少,溫度低。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造成溫度的緯度地帶性季節差異。在北半球,夏季分異和緩,冬季分異巨大。我國北方的哈爾濱與海南島的三亞緯度相差近30°,7月份平均氣溫相差不足10°C,都是鬱鬱蔥蔥的夏日景觀;1月份氣溫相差40°C以上,一邊是冰天雪地,一邊是熱帶風光依舊。
影響
社會經濟以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為物質基礎,緯度地帶性對其產生重要影響。
緯度地帶性對農業生產有直接的影響。種植業中作物的生長受熱量條件的制約,作物的類型、生長期和熟制與溫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畜牧業、林業、養殖業和海洋漁業也都不同程度地受緯度地帶性制約。
熱量帶 | 指標 | 物候特徵和主要農作物 |
---|---|---|
寒溫帶 | 大於10°C積溫: <1 700°C | 一季早熟作物 |
中溫帶 | 1 700~3 500°C | 一年一熟,春小麥為主,產甜菜、亞麻 |
暖溫帶 | 3 500~4 500°C | 兩年三熟,冬小麥為主,產蘋果、梨 |
亞熱帶 | 4 500~8 000°C | 作物一年兩熟,水稻為主,產桑、竹、茶等 |
熱帶 | >8 000°C | 喜溫作物全年生長,一年三熟,水稻為主,產咖啡、劍麻、橡膠等 |
緯度地帶性間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溫帶、亞熱帶具有優越的農業生產環境。世界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都集中在這些地帶,它為人類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地帶具有最適合人類生活和居住的環境。世界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有72.6%集中在溫帶範圍,而炎熱的熱帶和寒冷的極地地區人口分布則相對較少,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相對落後與溫帶、亞熱帶地區。
地帶性規律
人種的緯度地帶性
人類屬於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人種是遣傳上有共同體質特徵的人類群體。在人種內、按照體質特徵分成不同的人種群體。研究人的體質差異在生產上、醫療上、國防上有重要價值。服裝鞋帽業、眼鏡業、國防裝備業等都要結合人體特徵設計。
陸地景觀的緯度地帶性
赤道地帶氣溫高,降水多,形成赤道雨林區。赤道地帶上坡中細菌和微生物活動旺盛,分解有機質。土壤中缺乏腐殖質,殘剩大量氧化鐵和氧化鋁,鐵的氧化物使土壤有典型的紅色。這裡植物茂盛,有橡膠、油棕、可可、咖啡、金雞納霜等經濟林本。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種類繁多,亞馬孫河流域有動植物100萬種。其中,鳥類有1800種·占世界名類品種的五分之一。赤j萱耐林區兩側有赤道季耐林區,土壤以紅壤化土壤為主,多抽水、橡膠、咖啡等經濟林木,動物多有蹄類和猛獸。
海洋的緯度地帶性
從大洋表層到200m深度範圍內,受緯度地帶性的強烈影響。大洋由北至南可以分為七個緯度帶北極帶、北溫帶、北熱帶、赤道帶、南熱帶、南溫帶、南極帶。北溫帶見到的動物在南溫帶也可以見到,這種現象稱兩極性分布。
氣候的緯度地帶性
氣溫的地理分布對霜凍、降雪、冰雹、地溫、凍土等氣候現象育決定性影響。氣溫是劃分熱帶、溫帶和寒帶等氣候帶的主要根據。
溫度的緯度差異和地球向轉結合,形成不同的氣壓帶和行星風系。赤道地區獲得太陽能量多·空氣增溫上升,形成赤道低壓帶,又稱赤道無風帶,偶爾有變化不定的狂風。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後,到對流層頂,向南北方向流動,到南緯30與北緯30°附近,高空大氣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帶。赤道低壓帶與副熱帶高壓帶間是信風帶·空氣由高壓帶向低壓帶流動。在科里奧利力作用下。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南緯60°與北緯60°形成副極地低地帶。副熱帶高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同形成西風區。在科里奧利力作川下,北半球以西南風為主、南半球以西北風為主。到了兩極,又出現高壓。極地風以東風為主。
洋流形勢與人氣環流比較接近。赤道地區形成赤道流。在緯度30°與60°間形成西風漂流。洋流強化了大氣環流對氣候帶和自然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