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帶性學說

地帶性學說存在廣義和狹義的兩種不同理解,廣義的理解認為,地帶性包括三個組成部分:①緯度地帶性,②經度地帶性,③垂直地帶性。

狹義的理解,如伊薩欽科,胡煥庸等主張地帶性主要是指緯度地帶性,也就是指熱量或溫度隨緯度而變更以及隨之而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帶狀變化。他們還認為,非地帶性包括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前者指經度方向隨距海遠近所產生的變化,後者主要指隨海找高度而產生的變化。由於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逐步深化,對地帶性規律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現象。

自然地理地帶的形成是以能量差異為基礎的,太陽輻射能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制約自然地理地帶規律的基本因素。正因為地球呈球形和陽光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因此必然要影響到它的輻射通量密度,影響到地球表面不同地方所接受太陽輻射量的差異。再加上地軸與黃道面約成66°33'的交角,導致了季節變化,增強了地帶對比,使地表地帶分布複雜化。此外,地球自轉造成地表流體,包括氣團、洋流等發生偏轉,同樣也增加了地帶性圖式的複雜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