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金絲猴

緬甸金絲猴

緬甸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體重約20-30千克,體長55.5厘米,尾長78厘米,頭尾總長約1.2米,尾長約為體長的1.4倍。全身大部分覆蓋著茂密的黑毛,頭頂有一撮細長而向前捲曲的黑色頂毛,具突出白色的耳羽,大部分的臉頰赤裸,皮膚淡粉色,上唇有白色的“小鬍子”,下巴也有鮮明的白色鬍鬚,會陰部顏色為容易分辨的白色。

緬甸金絲猴是緬甸特有的一種金絲猴。生活在緬甸克欽州東北部,在中國境內也有,分布範圍方圓270平方公里,在海拔1700到3200米的山區。

該物種2010年才確認,在IUCN頒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度瀕危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2010年,世界著名的靈長類研究專家托馬斯·蓋斯曼(Thomas Geissmann)率領的FFI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在緬甸調查當地的靈長類動物時,通過訪談當地獵人了解到緬甸金絲猴這一物種的存在。當地獵人描述的信息不同於任何一種已知的靈長類物種,很可能是一種沒有科學記錄的新物種。蓋斯曼從當地獵人手中收集到標本,與已知的四種金絲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比較,確定這的確是一個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Rhinopithecus Strykeri,其中Rhinopithecus表示它屬於仰鼻猴屬,而Strykeri則是為了紀念ARCUS(謝菲爾德大學考古研究與諮詢)基金會的創始人喬恩·斯特克(Jon Stryker),感謝他對這次緬甸靈長類調查項目的支持。
這個新物種被發現的訊息發表在2010年10月26日出版的《美國靈長類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2011年5月,由傑里米·霍爾頓(Jeremy Holden)率領的國際科研小組第一次拍攝到野外緬甸金絲猴活體影像。該科研小組成員包括來自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FFI)、緬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聯盟(Biodiversit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BANCA) )以及社區與自然資源保護基金會(People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 Foundation((PRCF))的保護工作者。該小組利用放置在位於中緬邊境的克欽邦(Kachin state)高山林區內的定點相機捕捉到該珍稀物種的照片。
2010年初,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的科研人員在緬甸克欽邦東北部進行靈長類動物調查時,收集到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屍體標本。經比較,科研人員興奮地判斷,新物種不同於任何已知靈長類,正是尋找多年的第五種金絲猴——緬甸金絲猴。2011年,世界靈長類動物研究的刊物——美國《靈長類》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2011年10月,為期一個月的關於探尋新種金絲猴的考察項目在碧羅雪山展開。“這是中國針對這一新物種的首次科考,隊員們自南向北跨越怒江州的瀘水、福貢和貢山三縣,直到西藏的松塔村。”龍勇誠說,遺憾的是,隊員們並沒有在碧羅雪山找到存在新種金絲猴的確鑿證據。峰迴路轉的驚喜來自高黎貢山的野人山。2011年10月16日清晨,當地護林員六普在巡邏時意外拍到一種全身黑毛的靈長類動物。照片傳到龍勇誠手上,被證實為正是科考隊員們苦苦追尋的新種金絲猴。
“它是仰鼻猴,因此可以確定為金絲猴。但從外部形態上看,它與已知的四種金絲猴又有著明顯差異。”龍勇誠介紹,這種金絲猴全身覆蓋著茂密的黑毛,頭頂還有一撮細長並且向前捲曲的黑毛,只在耳部、頰部有一小撮白毛,下巴上有白色鬍鬚,會陰部也是白色,與同樣生活在雲南境內的滇金絲猴有很大不同。
經過縝密的科學分析,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龍勇誠推斷,這種猴子很可能分布在雲南與緬甸接壤的部分山區,尤其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因為早在1988年,龍勇誠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蘭坪縣進行滇金絲猴調查時,就曾聽說過這種猴子。
2012年3月,怒江州林業系統工作人員再次在怒江州境內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這一金絲猴新種群,工作人員拍攝到了影像資料,還採集到了糞便標本。在被發現時它們已經極度瀕危。由於地理上的屏障,這個物種過去一直沒有被外界所知。就是在科學家們採訪的當地33個村落中,也有8個村落似乎不知道這種猴子的存在。2012年5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訊息稱,經中國科學家經過DNA分析確認,在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發現的金絲猴新種群與2010年在緬甸發現的世界第五種金絲猴同種,並建議將其中文名稱命名為“怒江金絲猴”,使中國境內分布的金絲猴增加至4種。

形態特徵

緬甸金絲猴全身毛皮大多是黑色,頭頂有一撮冠毛,高聳細長向前捲曲,耳部有突出小撮白簇毛,大多赤裸的臉頰部皮膚呈淡粉色,嘴唇上方和下巴上有獨特的白色鬍鬚,會陰部為明顯白色且容易分辨;四肢大部分是黑色的,上臂和大腿的內側是黑褐色。嘴唇很突出,鼻子翻轉,據說導致動物在陰雨天氣中打噴嚏。尾巴較長,幾乎是身長的1.4倍。
調查小組收集到的第一隻標本為例,成年雄性緬甸金絲猴,身長55.5厘米,尾長78厘米。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720-3190米範圍的山區,夏天在高海拔的混交林和針葉林活動,而冬天由於積雪的影響,則會下到較低海拔的棲息地以躲避大雪。它們會從高山上下來,到靠近村落的地方活動。

生活習性

群棲生活,有豐富的社群行為,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有多種的喊叫聲。以植物為食,主要吃嫩枝、幼芽、鮮葉、竹葉和各種水果,營樹而居,主要活動在高大喬木樹冠的頂層,它們爬樹靈活敏捷,跳躍能力特彆強,常幾十隻結群活動,雌雄老幼一起,由雄中的長者帶隊,在樹上覓食,以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實等素食為主。

分布範圍

緬甸金絲猴分布於緬甸克欽州東北部,方圓270平方公里。確定為緬甸東北部克欽邦東北部的Maw River地區26.431011°N,98.388941°E(海拔2,815米)。該物種的範圍包括在Maw河流域的山區森林,N'mai Hka河的支流,以及村莊以外東部範圍內的Chichitago森林。 因此,該物種在緬甸東北部克欽邦東北部的Salween-N'mai Hka分區的一小部分地區分布有限。 分布區的坐標為26.31°-26.51°N,98.34°-98.61°E。
緬甸金絲猴分布圖緬甸金絲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緬甸金絲猴和同屬的其他種類金絲猴相同,性成熟期雌性早於雄性,雌約4-5歲,雄猴遲到7歲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個月為交配盛期,孕期6個月左右,多於3-4月產仔,個別也有在2月或5月產仔的。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由於森林的大量砍伐以及當地人的獵殺,緬甸金絲猴的處境非常危險,估計大概有3-4個種群,數量在260至330隻。在中國高黎貢山地區,緬甸金絲猴種群數量據推測約300隻。
科學家們第一次知道它們的名字是2010年在緬甸邊區從當地的獵人口中得知它們“翹鼻子”的外號的。與此同時,被官方確認的物種標本也被殺掉了。它們瀕臨滅絕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為了其骨頭、皮毛與用於醫藥用途的頭蓋骨而大肆捕殺它們。而且,它們自己也經常誤闖進為獵取野豬和鹿而設的陷阱中遇難。
它們的種群很小,大約只剩260-330隻存活的個體,分布在大概27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然而,根據已經掌握的極其有限的情況,專家們認為,新發現的金絲猴的種群數量不容樂觀。如何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監測、保護和研究,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緊要任務。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