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緬戰爭(緬元戰爭)

元緬戰爭

緬元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元緬戰爭,是1277年至1287年間元朝皇帝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而引發的戰爭。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

1271年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繼續以武力威脅試圖使周邊國家臣服。到1276年滅南宋後,國力大增。自1277年開始,元朝與蒲甘王朝開始在雲南邊境地區發生戰事。1283年,元軍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國王那羅梯訶波帝向元朝投降,緬甸中部被元朝置為緬中行省,後緬中行省撤銷,但那羅梯訶波帝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自元朝敗蒲甘王朝後,其領土就開始重歸分裂,不久後正式滅亡。自此,緬甸重新分成諸多王邦。

基本介紹

  • 名稱:元緬戰爭
  • 地點:緬甸
  • 時間:1277年至1287年
  • 參戰方:中國元朝、緬甸蒲甘王朝
  • 結果:元朝獲勝,設定征緬行省
  • 主要指揮官忽必烈、那羅梯訶波帝
背景,過程,結果,

背景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元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詔撫緬王。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訶波帝派使者價博到達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訪緬國。兩國間建立了初步聯繫。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里、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占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過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兵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
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帶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國王室發生內訌。緬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一寫阿難簽)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
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大德年間,緬甸權臣、木連城(今緬甸叫棲縣)首領阿散哥殺死緬王及元朝留駐緬國的信使從人百餘人。另立其子鄒聶為王。朝中大權盡操於阿散哥之手,緬王成為傀儡。元成宗聞訊,決心派兵懲罰阿散哥。

結果

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圖魯米石等出兵干涉,圍攻木連城,遭到守軍抵抗。次年二月,由於阿散哥以重金賄賂闊闊以下元軍將校,元軍將領以暑熱為由撤兵回國。元軍班師後,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一寫者弟)到元上都請求寬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弒君之罪,下詔停止征緬,默認了緬甸國內的現狀。此後,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係(《元史》卷21《成宗紀》;莫久愚、趙英主編《中國通史圖鑑》,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