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篷簍,是用秫秸或葦子破成坯子編織成的遮雨、遮陽的帽子。其與蓋缸的醬篷形同,編織方法也相同。農民在田間勞作時常戴醬篷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編醬篷簍
醬篷簍的用途,醬篷簍的歷史,醬篷簍的製作,起頭,掩邊,編帽圈,起頭與編花,圍編與收邊,圍編與收邊,
醬篷簍的用途
醬篷簍,是用秫秸或葦子破成坯子編織成的遮雨、遮陽的帽子。其與蓋缸的醬篷形同,編織方法也相同。農民在田間勞作時常戴醬篷簍。按傳統耕作方式,農民夏天要“鑽三遍”,即鑽進高粱、玉米地中為莊稼鋤草、施肥、培土。
醬篷簍的歷史
正如唐朝詩人李紳《憫農》中所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驕陽似火,無帽遮陽不行;禾葉似劍,無帽擋眼不行。於是,農民根據莊稼地里秸桿林立,葉子交錯的特點,發明了尖頂遮陽帽。形如圓錐,很像清朝官吏戴的帽子。醬篷簍有多種用途,除遮陽、擋雨外,手持可扇風,翻放可當座。汗流浹背的農民從莊稼稞里鑽出來,脫下布衫擰擰汗水,擦擦臉,醬篷簍一摘猛勁扇:“好風,真涼快!”扇夠了,面朝下往地下一扔,屁股往上一坐,吸上幾口“錐子棒”,吞雲吐霧,別有一番滋味。有的地方稱醬篷簍為“海洋鑽”。“海洋”,海盜之俗稱。他們既在海中作案,也登入上岸搶掠。上岸時,常穿行於蘆葦盪,為遮風檔雨又方便行動,就用蘆葦編織尖頂帽子戴在頭上。把醬篷簍的發明歸功於“海洋”不切實際,可能源於農民自嘲。
隨著耕作方式的進步,從20世紀70年代就基本不“鑽三遍”了,用細箭桿子編的球冠形涼帽、麥秸編的草帽替代了“醜陋”的醬篷簍。現在,沒人戴了,也沒人編了,再找一個醬篷簍十分困難。
醬篷簍的製作
起頭
以偶數子為經,光面朝上緊挨著擺好,或用腳踩住,或暫時用子橫向編織固定。以18根經、9根緯起頭為例。
第一根緯光面朝上從左向右(下同)壓1挑2壓2挑2壓2挑1壓2挑2壓2挑2。
第二根緯壓2挑2壓2挑2壓3挑2壓2挑2壓1。
第三根緯挑1壓2挑2壓2挑2壓1挑2壓2挑2壓2。
第四根緯挑2壓2挑2壓2挑3壓2挑2壓2挑1。
第五根緯壓1挑2壓2挑2壓2挑1壓2挑2壓2挑2。
第六根緯壓2挑2壓2挑2壓3挑2壓2挑2壓1。
第七根緯挑1壓2挑2壓2挑2壓1挑2壓2挑2壓2。
第八根緯挑2壓2挑2壓2挑3壓2挑2壓2挑1。
第九根緯壓1挑2壓2挑2壓2挑1壓2挑2壓2挑2。
如此,形成了以第10根經為對稱軸的變向花紋,左右為相交成直角的二紋人字花紋。
光面朝編織者,以第9、第10根經中間的第九根緯上緣為頂點,編織圓錐。
第10根經向左向里(指非光面的醬篷簍裡面)揻彎,由右向左挑1(第9根經)壓2(第8、7根經)挑2(第6、5根經)壓2(第4、3根經)挑2(第2、1根經)。
第11根經向左向里揻彎,挑3(包括第九根緯)壓2挑2,以壓2挑2類推。
第12根經向左向里揻彎,壓1挑2壓2,以挑2壓2類推。
第13根經向左向里揻彎,壓3(包括第九根緯)挑2壓2,以挑2壓2類推。
第14根經向左向里揻彎,挑1壓2挑2,以壓2挑2類推。
第15根經向左向里揻彎,挑3(包括第九根緯)壓2挑2,以壓2挑2類推。
第16根經向左向里揻彎,壓1挑2壓2,以挑2壓2類推。
第17根經向左向里揻彎,壓3(包括第九根緯)挑2壓2,以挑2壓2類推。
第18根經向左向里揻彎,挑1壓2挑2,以壓2挑2類推。
邊編邊向里收攏原緯篾的左右兩半,並不斷將子克緊。這時,形成等距離的3條對稱軸(花紋變向的界限),相交於頂點,圓錐初步形成。圓錐由三個方向的子編織而成,已經不能分經緯,或可稱互為經緯。此後,從三個方向分別續編,邊編織邊收攏邊克緊子。續編到接近預計尺寸時,織入每根子都從兩端逐漸減少子(暫稱經)參編根數,以免出現三個角,使錐形編成品的底接近圓形。
再用相同的方法編織一個光面朝里,非光面朝外的圓錐。前者在外,後者在里,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兩層的的整體。
掩邊
用薄而細的子,按打茓子的方法織寬1寸左右的帽邊,長度比錐形底面圓周略長。將合為一體的兩個帽片貼緊,把周邊子茬剪圓滑,使之成為一個底周邊整齊的圓錐。帽邊按順向從中間對摺,緊貼帽片圓周內外,用線將帽邊縫於帽片上,為了結實好看,還有的在接頭處縫綴一片布。
編帽圈
帽圈綴於帽片裡面,拴上帶子,可繫於下頜處,將醬篷簍固定在頭上。帽圈用馬絆草編成,通高1.5寸左右,直徑5寸左右,周長1.6尺~1.8尺左右。
帽圈
馬絆草,莖細長柔韌,節生氣根的匍匐草類。秋後割下,去掉氣根和葉子,曬乾收藏,用時以水泡軟。編織時,從花邊起頭,然後圈邊,夠預訂高度則收邊。
起頭與編花
(如圖)用5組(每組5根~6根)草莖起頭,可成三個完整的花紋。草以60°角斜置,第1組向右彎環,壓第2組挑第2組,壓自身後挑第2組再壓自身挑第3組甩向右上方,形成一個腎形圈;第2組向右彎環,壓第3組挑第3組,再壓第1組,再挑第一個腎形圈,壓自身,兩次挑第1組,壓自身挑第3組後再壓自身挑第4組,向右上方甩出。挑壓按先後順序敘述,不重複。如此,已形成兩個腎形圈。同法編完第四個腎形圈,即形成兩組完整且重疊的花紋。腎形圈上下高度大體1寸左右,寬1.5寸左右。第4組編完,從右側續一根,再編第5組。以此類推,續一組編一組,直至達到預定長度,按花紋編織規律環成圓圈合攏。圖中虛線部分為合攏插編。邊編邊整理腎形圈,使之大小一致,各組間的距離大體一致,以保證花紋美觀。
圍編與收邊
花邊合攏後,在草莖甩出的一面,轉圈編織以達到預定高度。在甩出的草莖中間,根草莖,插頭在圈的里側。第1根挑3壓1,第2根挑3壓1,第3根挑3壓1,均為擰編。以此類推,編3圈~4圈,基本達到預計高度即可收邊。如圖,收邊時草莖向左揻彎,壓1挑1壓1,把頭兒甩在外面,如此編完一圈,完成收邊。
圍編與收邊
葦篾及馬絆草編織的醬篷簍在冀東已經絕跡。模樣大體一致用竹篾編織的涼帽,出現在旅遊景點的藝術品市場,價格不菲,卻受到收藏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