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線西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彰化縣
- 地理位置:台灣省彰化縣西北部
歷史沿革,交通位置,行政區劃,交通,教育,國民中學,國民國小,旅遊,
歷史沿革
線西堡:今彰化縣線西、伸港二鄉全部,及和美鎮之大部。本堡原為「半堡」之一部,清乾隆間分立為「半線西堡」,至光緒元年,改稱「線西堡」。康熙中葉,泉州人施世榜、楊志申等大墾首,以「柴坑仔莊」(線上東堡)為點,來堡開墾,時大陸移民入墾者日眾,至乾隆三年,形成「德熙新埔十八莊」;如「汴頭莊」(今伸港鄉汴頭村),「埤仔墘莊」(今伸港鄉埤墘村),「溪底莊」(今伸港鄉溪底村),「草埔仔莊」(今伸港鄉定興村),「七頭家莊」(今伸港鄉七嘉村),「侖仔頂莊」(今鹿港鎮埔侖里,屬馬芝堡),「水尾莊」(今伸港鄉新港村),「海尾莊」(今伸港鄉海尾村),「泉州厝莊」(今伸港鄉泉州、泉厝、蚵寮等村),「溪口厝莊」(今伸港曾家村),「新港莊」(今伸港鄉新港、全興等村)等等。乾隆年間,「十五張犁莊」及「頂犁莊」(今線西德興、頂犁等村),皆墾成建莊。嘉慶初,「和美線莊」(今和美鎮竹營、和東、和南、和北、和西、四張等里)形成街肆,蓋以地當彰化、鹿港之通道,貨物集散於此。其後,下徑口莊(今線西鄉線西、頂莊二村)亦經拓成,至是,全堡俱辟。
清康熙年間時,在漢人來本鄉開拓之前,本鄉同今日彰化縣其它區域都為平埔族的社居地或埔地。在彰化西北部一帶(今本鄉、彰化市、和美鎮、鹿港鎮和伸港鄉)為巴布薩(Babuza)平埔族半線社、柴坑仔社、馬芝遴社、阿東社等活動區域,本鄉應屬阿東社之埔地區域。據(續修台灣府志》雲:「在縣治(今彰化市)北十里。溪闊水險,源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柴坑仔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為草巷(今鹿港山侖里、草中里),入海。」依此說法清康熙年間,大肚漢出海口應在今鹿港鎮草巷一帶,本鄉當時可能在大肚溪出海口北面或在該溪出海水道處。
再據《台灣府志》云:「(大肚溪)受半線、阿東(今和美鎮遠社裡)二社細流,而西歸於海。」從此言可判斷,大肚溪出海口可能流貫本鄉。據和美鎮四張犁耆老表示,過去要從和美街肆到四張犁「脫體厝」,必須經過一條大溪,又察看日明治三十八年(一九0四)繪製之地形圖,本鄉頂犁、下犁村臨和美鎮邊界處,確有大溪由北往南連結今番雅溝排水出海,疑為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大肚溪未改道前河道。
據(台海使搓錄)或(續修台灣府志》云:「舊阿東社,於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漲,幾遭淹沒,因移居山岡。今經其地,社寮就傾,而竹圍尚郁也。過此,則極目豐草,高沒人身;中有車路,荒棒埋輪,涉大肚溪,行山麓間,竹樹敵虧,遠峭若屏;幾不知為文身之鄉矣。」由此可知,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前後,本鄉境內應該還沒有漢人入墾,縱使有之,也因大肚溪氾濫改道,而毀壞無存。
據(台海使搓錄)或(續修台灣府志》云:「舊阿東社,於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漲,幾遭淹沒,因移居山岡。今經其地,社寮就傾,而竹圍尚郁也。過此,則極目豐草,高沒人身;中有車路,荒棒埋輪,涉大肚溪,行山麓間,竹樹敵虧,遠峭若屏;幾不知為文身之鄉矣。」由此可知,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前後,本鄉境內應該還沒有漢人入墾,縱使有之,也因大肚溪氾濫改道,而毀壞無存。
至清雍正、乾隆年間,這時有福建泉州人拖長齡、楊志中以及粵人張振萬等至半線堡進行開墾,以半線為根據地,向四方擴展,其中包含了半線堡以西至海,以北至大肚溪,包括今彰化市部份、和美鎮、伸港鄉和本鄉,此時加上因大肚溪口北移及海平面浮覆,使本鄉的土地面積增加,於是更擴大了開墾的面積。
據(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所載,半線堡分為半線西堡、半線東堡,本鄉屬半線西堡,之後再改稱為線西堡,在清雍正、乾隆之間,泉州墾首楊志申、張必榮及吳伯榮(吳洛)等與阿東社者交涉,取得墾地,又向官府稟請得到開墾權。然後將草地分給佃戶,將土地墾殖為水田。
據(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所載,半線堡分為半線西堡、半線東堡,本鄉屬半線西堡,之後再改稱為線西堡,在清雍正、乾隆之間,泉州墾首楊志申、張必榮及吳伯榮(吳洛)等與阿東社者交涉,取得墾地,又向官府稟請得到開墾權。然後將草地分給佃戶,將土地墾殖為水田。
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泉州人拖長齡自阿東社原住民取得土地。至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後來之移民或向施姓取得佃租批開墾,或向番社取得埔地開墾,加上當時種植水稻所需的圳水,在清乾隆五年(一七四0)時,由楊志申開鑿早先由大肚溪船仔頭引水的福馬圳(惡馬圳上流有一座惡馬莊而得名),灌溉線西堡寓埔方面(今本鄉內),原稱為入粉坡(埤)圳,接著由施長齡(士安)開鑿灌溉線西堡六塊寮方面(今伸港鄉內)的糧粉坡(埤)圳。之後兩圳圳主合議,再對築堤從福馬圳分水引出,由楊志申獨資開鑿,其中股份四股屬八粉坡(埤)圳,六股屬糧粉坡(埤)圳,因此分別又稱四股圳和六股圳,前者其灌溉面積包含本鄉,後者則為伸港鄉部份。
由於這些墾首向官府請領開墾權,招來大量佃戶墾殖,使原本阿東社埔地開墾維漢人農地.如本鄉頂犁、下犁和德興村(十五張犁),又因本鄉鄰海,土地屬於鹹濕地,不適農耕,有部分被闢為魚塭地養殖魚產,如木鄉溫仔村,或作為牛埔畜牧地,如本相寓埔村(牛埔),此為當時土地利用情形。此外,當時本鄉沿海線,不似距離沿海聚落如頂莊村頂見口、線西村口厝、溝內村溝內和溫仔村溫仔較遠,應在且巨離聚落不遠處,隨著海埔地漸向海面擴展,使之離海岸線越遠。清雍正、乾隆之初,現有據可查,可知前述墾首吳洛之墾地包括有木鄉德興村;墾首張必榮(為墾號,張士箱家族)之墾地包括有木鄉下犁村,而墾首楊志申擁有股圳水權。
在行政區域方面,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屬台灣府,縣治設於半線,轄虎尾溪以北至雞籠(今基隆)、澹水一帶,本鄉為其涵蓋範圍。鄉里組織為半線保。清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彰化縣半線堡改稱半線東西堡,本鄉隸屬半線西堡。清嘉慶十七年(一八0九),台灣行政區又更改為一府四縣三廳,本鄉仍隸屬於彰化縣半線東西堡之西堡。清道光十年(一八三0),彰化縣之區域仍如其舊,而縣內村莊區劃則更加複雜。本鄉境內下犁莊、牛埔莊、徑口厝、溝內莊、塭仔莊、十五張犁、頂見口、頂犁莊等已形成。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台灣的行政區域再度更改為二府八縣四廳,增設台灣府於台中,府下設彰化、台灣、苗票、雲林四縣和埔裏社廳,而半線東西堡,改稱線東和線西兩堡。本鄉屬台灣府彰化縣線西堡。到了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台灣行政區域進行第三次改革,省之下轄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並改革堡、莊,這時本鄉仍屬台灣府彰化縣線西堡。
日明治二十入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五),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訂定馬關條約,依約割讓台灣給予日本。該年五月日本人入台,劃分全島為三縣一廳,本鄉由台灣縣直隸。八月二十八日進占彰化,重新劃分彰化地區隸屬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翌年二月七日,日本人劃全台為三縣一廳,豈街莊人員,以輔佐地方行政事務。本鄉劃入台中縣鹿港支廳線西堡。同年八月二十一日增置彰化支廳,本鄉改隸彰化支廳線西堡。這時本鄉所轄村莊有下犁莊、牛埔莊、徑口厝莊、溝內莊、塭仔莊、十五張犁莊、頂見口莊與頂犁莊等。
日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五月二十七日,日本人改制全台為六縣三廳,縣廳之下置辨務署,辨務署下仍置街莊長,並於全台要地設立警察署,本鄉劃歸台中縣和美線辨務署。九月二十四日於街莊之上設區,和美線辨務署分為和美線、下見口和新港三區,本鄉隸屬下見口區。日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V)六月二十日,擴大辨務署行政區,裁併撫墾署:劃全台為三縣三廳,和美線辨務署併入彰化辨務署,本鄉改屬台中縣彰化辨務署線西堡。
日明治三十四年(一九0一)十一月十九日,日本人再度更改台灣行政區域,廢縣和辨務暑,將全台劃分為二十廳,廳以下設支廳,本鄉劃屬彰化廳鹿港支廳線西堡。日明治四十二年(一九0九)九月,日本人再將原二十廳縮編為十二廳,廳下仍設支廳,支廳底下設區,本鄉改屬台中廳彰化支廳下見口區。同時日本人也改革區制,廢莊長,置區長和區書記,設區役場(區公所月以擴大地方官制職權,當時本鄉仍屬下見口區,區治設於寓埔。日大正九年(一九二0)七月三十日,第五次修改全台行政區,並台灣西部九廳為五州,廢除州底下支廳以及支廳之下區制,另設郡市管轄街莊,街莊底下設大字和小字地名。全台共劃分為五州二廳,本鄉劃屬台中州彰化郡,原新港區和下見口區合併改稱線西莊。線西莊役場設線上西寓埔,莊下分設十九區,本鄉共八區,各區置區總代和保、甲並行。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月十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同年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台灣省受降典禮。隨後開始辦理接收事宜,然而為避免接收時期或有脫節現象,地方行政區仍以街莊舊制。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全台各部門接收完畢,旋即改革日本人舊制。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廢五州三廳為八縣,並置九個省轄市,廢郡、支廳為區,廢街莊為鄉鎮,保甲改為村里鄰之制。這時本鄉劃入台中縣彰化區線西鄉,該鄉二十一村中屬本鄉有線西村、寓埔村、溝內村、溫仔村、頂莊村、德興村、頂犁村、下犁村八村。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五月十六日,根據該年一月二十五日所頒「台灣省充實地方自治辦法」,成立台灣省政府。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0)四月一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網要」,八月十六日行政院會通過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方桉,全省分設王市十六縣。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彰化縣成立,本鄉改歸彰化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0)七月一日,今伸港鄉從線西鄉分出,另定名為新港鄉,本鄉八村仍舊至今。
本鄉總面積二十三.四七平方公里(含彰化濱海工業區六.二八平方公里)本鄉依天然地形狀況劃分為八個村(線西、頂莊、寓埔、塭仔、溝內、下犁、頂黎、德興等),一二九鄰,總人口數約17,000多人,鄉民務農為主,漁業、工業次之,民風純樸。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木鄉寓埔海埔新生地規劃,即之後的彰濱工業區,本鄉土地面積增加六.二八平方公里。
交通位置
交通位置(連結至彰化縣網路村里網頁-彰化縣村里街道索引)
線西鄉於民國六五年及七○年分別辦理農地重劃後,鄉村、農路可謂四通八達,對外交通有:
(1)省道台十七線(及西部濱海公路)貫穿鄉內南北,北經伸港、大肚溪,中彰大橋至台中港,南往鹿港可直通雲嘉地區。
(2)和線路東接和美鎮可東至彰化市。
(3)從中央路東接和美鎮可東至彰化市。
(2)和線路東接和美鎮可東至彰化市。
(3)從中央路東接和美鎮可東至彰化市。
行政區劃
下犁村
頂犁村頂莊村
寓埔村
塭仔村
溝內村
德興村
線西村
交通
公路
台17線
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
彰濱三號平交匝道
縣道138號:線西鄉 - 和美鎮 - 彰化市
縣道138甲:線西鄉 - 和美鎮
縣道139甲:線西鄉 - 鹿港鎮
教育
國民中學
彰化縣立線西國民中學
國民國小
彰化縣線西鄉線西國民國小
彰化縣線西鄉曉陽國民國小
旅遊
彰濱肉粽角沙灘
塭仔村漁港
林家馬場
線西濱海騎馬俱樂部
冬季油麻花季
蛤礪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