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DNA低頻點突變在衰老中的影響及機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倪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線粒體DNA低頻點突變在衰老中的影響及機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倪挺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線粒體DNA(mtDNA)高頻點突變可導致眾多人類疾病。最新的研究發現線粒體DNA的低頻點突變(<2%)在癌症及衰老相關疾病中也發揮了之前所忽視的重要作用。申請人前期發展了mtDNA低頻點突變深度測序方法,並發現mtDNA聚合酶(Plog)基因突變導致早衰的小鼠中mtDNA突變水平的升高是由於低頻點突變的位點數目增加而非已有突變位點的頻率增加。進而發現Polg基因突變小鼠中有更多的C變成T,使得更多親水胺基酸變成疏水性,提示低頻點突變的累積可能是導致早衰表型的原因。後續擬系統鑑定Polg突變早衰和自然衰老小鼠不同衰老階段的mtDNA低頻點突變,通過分析其突變特徵、變化規律及驗證低頻點突變的高表達存在與否來揭示其致衰機制。通過細胞系中定位點突變Polg基因闡明不同組織mtDNA低頻點突變種類和數目不同的機制。本研究突破技術限制,針對新角度,有望加深mtDNA低頻點突變與衰老關係的理解。
結題摘要
本項目旨在理解線粒體低頻點突變在衰老鼠中的突變規律以及不同組織的特徵,為理解由線粒體DNA改變所導致的衰老及相關疾病提供新線索。在4年時間裡,我們通過乾濕結合的技術手段,建立了線粒體低頻點突變精確檢測的新方法,可檢測低至1ng水平的總DNA中線粒體DNA低至0.3%的點突變。利用該方法發現不同組織的低頻點突變譜的差異,進而發現線粒體DNA的低頻點突變先於早衰表型的出現。隨後發現自然衰老鼠線粒體突變變化規律與Polg早衰鼠的差別,並且探索了單細胞水平線粒體DNA點突變的檢測新方法,為後續從新角度研究單細胞中線粒體DNA點突變的異質性及其生物學意義奠定了基礎。項目發表了6篇標註項目號的相關研究論文,均為最後通訊/共同通訊論文,其中三篇論文為1區(Genome Research, Nucleic Acids Research, BMC Biology)。申請並獲批了一項中國發明專利,並且技術轉讓正在進行中。因此,本項目總體實施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