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狀表皮痣

線狀表皮痣

線狀表皮痣於1963年被首次發現,稱之為單側痣,又名表皮痣疣狀痣、疣狀線狀痣等。是因表皮細胞發育過度致表皮局限性發育異常所致。 本病男性多見。常見於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率約為新生兒的1/1000,皮損可自行消退極罕見,少數在10歲後發生。皮損為密集的淡褐至褐黑色丘疹,常排列成線狀,表面粗糙,呈疣狀增生。皺襞外損害常因浸漬而較軟。口周損害可並發頰黏膜和舌損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線狀表皮痣
  • 外文名:linear epidermal nevi
  • 又稱:疣狀痣
  • 類別:表皮腫瘤
概述,臨床表現,病理說明,鑑別診斷,治療說明,

概述

線狀表皮痣是一種先天性限局性表皮發育異常,表皮呈疣狀增生為特點的。

臨床表現

(一)限局型線狀表皮痣常見於出生時,為單個線狀皮損。由密集的乳頭瘤樣、過度角化性丘疹,連續或間斷排列成條狀隆起皮損。呈正常膚色、淡紅、黃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發生於頭部、軀幹或四肢的任何部位,一般只發生於身體的一側,因此又稱單側痣(nevus unius fateris)。如發生於四肢多呈縱行線狀或螺旋形排列;發生於軀幹者呈橫行帶狀或波紋狀排列,但多不超過中線。皺襞部損害可浸漬發白,易受感染而產生臭味。侵犯指趾時,可致甲顯著扭曲畸形和反覆發生甲溝感染。黏膜亦可受累呈乳頭狀突起。
(二)系統型線狀表皮痣與限局型線狀表皮痣的線狀皮損相同,不同之處是線狀皮損不只一條,而是許多條皮損平行排列,特別是位於軀幹者。皮損位於一側,偶亦呈雙側對稱分布。
限局性線狀表皮痣尤其是系統性線狀表皮痣,均可伴發骨骼和神經系統疾患,如智力發育遲緩、癲癇和神經性耳聾。偶亦可在皮損上繼發基底細胞上皮瘤和鱗狀細胞癌。

病理說明

限局性線狀表皮痣和某些系統性線狀表皮痣呈現中等度角化過度,乳頭瘤樣增主,棘層肥厚和表皮突延長。表皮鬆解性角化過度(順粒層和棘層細胞核周空泡化,空泡化周圍細胞邊界不規則,大而不規則的透明角質顆粒增多,角化過度,角質層緻密)可見於系統型線狀表皮痣,偶見於限局型線狀表皮痣。

鑑別診斷

幼年發病呈線狀疣狀隆起性皮損,診斷不難,但應與一些線狀皮損的疾病鑑別。
1.線狀苔蘚(1ichen striatus)為炎症性線狀皮炎,發展迅速,具有自限性,大多在3一6個月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脫失斑。組織病理無特異性,表皮可見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無棘層肥厚,真皮血管周圍有中等度慢性炎症性浸潤。
2.炎症性線狀疣狀表皮痣(inflammatory linear verrucoas epidermal nevus)臨床上呈紅斑瘙癢性炎性皮損。組織學上出現角化不全、真皮慢性炎症浸潤,可以鑑別。
3.線狀汗孔角化病(linear porokeratosis)周緣往往有堤狀角化性隆起,組織病理可見特徵性角化不全柱(雞眼樣板cornoid 1amel1a),其下顆粒層消失。
4.線狀扁平苔蘚(lichen planus linearis〕由紫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簇集呈帶狀排列,自覺劇癢,組織病理檢查,具有特徵性。
5.線狀銀屑病(linear psoriasis)皮損雖呈線狀,但仍具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特點,組織病理可以鑑別。

治療說明

應在青春期皮損停止擴展後進行。可行手術切除植皮、刮術、化學剝皮法(三氯醋酸或苯酚外用)、雷射或冷凍療法。亦可試用維A酸軟膏,水楊酸軟膏或5-氟尿嘧啶軟膏外用姑息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