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禾本科植物)

綿竹(禾本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綿竹(學名:Bambusa intermedia Hsueh et Yi)是禾本科,簕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高可達15米,梢部勁直;節間圓筒形,竿壁厚,竿環平坦;籜環隆起,主枝粗長。籜耳不明顯,鞘口繸毛多數;籜舌頂端齒裂,籜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呈圓形,葉鞘無毛;葉耳長卵形,葉舌截平;葉片下表面灰綠色有微毛。假小穗枯草色,苞片數片,光亮,小穗含小花;小穗軸成熟後易折斷;外稃先端具刺尖,背面無毛;內稃長於外稃,花葯先端鈍;子房上部被白色長柔毛,柱頭羽毛狀。筍期5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中部和南部,栽培較廣,亦見於四川、貴州局部地區。

綿竹竿壁較厚,除可用於劈篾編結竹器外,亦宜用作建築材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綿竹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高7-10(15)米,梢部勁直;節間圓筒形,長35-45(55)厘米,幼時深綠色,有時具紫褐色縱條紋,微被白粉及稀疏易落的白色小刺毛,竿壁厚,通常可達2厘米;竿環平坦;籜環隆起,被柔毛,常有鞘基殘留物;節內被白色絨毛;分枝習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長。
綿竹綿竹
籜鞘脫落性,短於節間,背面被黃、棕二色的小刺毛,頂端微凹或略呈拱形,籜耳不明顯,鞘口繸毛多數;籜舌高2-3毫米,頂端齒裂,邊緣繸毛長5-15毫米;籜片外翻或直立,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呈圓形,寬為籜鞘頂端的1/3,腹面縱脈間密被微毛及小刺毛。
末級小枝通常具5-12葉;葉鞘無毛;葉耳長卵形,鞘口繸毛彎曲;葉舌截平;葉片長7-18厘米,寬1-2.5厘米,下表面灰綠色有微毛。
假小穗長2-4厘米,枯草色,微扁,苞片數片,光亮,自下而上逐漸增大,常具腋芽;小穗含小花7-11朵;小穗軸被毛,具關節,成熟後易折斷;外稃長7-10毫米,先端具刺尖,背面無毛;內稃長於外稃,背面和脊上均無毛,頂端鈍尖,無毛或具筆毫狀微毛;鱗被3;花葯長4.5毫米,先端鈍;子房上部被白色長柔毛,具柄,柱頭3,羽毛狀。筍期5月。

生長環境

綿竹喜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地方,在溪河兩岸的沖積地帶上及房前屋後長勢最好。不適宜乾旱、瘠薄、石礫過多或過於粘重的土壤作林地。土層厚度低於50厘米。
綿竹綿竹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中部和南部,栽培較廣,亦見於四川、貴州局部地區。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澄江。
綿竹綿竹

繁殖方法

母竹標準及運輸單株基徑2厘米以上,一年生至二年生,植株無機械損傷,根系完整,無病蟲害;提供的綿竹苗需附有苗木標籤,質量檢驗證書;需保留節間3節以上,梢頭為馬耳形,竹蔸不能有破裂,且竹頭必須具備完整的筍芽。母竹應就地及時調運,到達栽種地後,應立即下車,堆放在樹蔭或竹林下或堆放在室內,在樹蔭或竹林下的應蓋90%遮陽度的遮陽黑網防止日曬,並在苗木上澆水保濕。深挖穴、淺栽竹、斜埋桿、全壅緊(土)、透澆水、上松蓋(土或草或地膜)、露頂芽。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間進行。方法為“三碗水法全覆蓋栽植法”,其成活率可達90%以上。
綿竹綿竹

栽培技術

整地:定穴林地坡度小於15°的採取全面整地,坡度大於15°小於30°的採取帶狀整地,坡度大於30°的採取塊狀整地。綿竹栽植密度:4×5米或4×4米或3×4米(33-55株/畝)左右。打坑(定植穴)大小為70×60×30厘米。即長0.7-1.0米,寬度:底部寬為50-70厘米,尾部寬為20-30厘米,底部到尾部成20°左右斜坡。
綿竹綿竹
施肥:先用表土墊穴底,厚10-15厘米,可在底部處施入5-10千克/株農家肥或0.4-0.5千克/株複合肥後蓋表土。肥料N、P、K總含量應在35%以上的,施肥時應保持與竹苗距離在10-20厘米。可提前整地,也可隨造隨整。
栽後當年的管理技術:在栽種後1年內是綿竹苗成活的關鍵期,特別是在栽後半年內,是綿竹生根、發芽的關鍵時期,此時間段內,如果管護不好,將造成苗木的巨大損失,嚴重影響造林成活率。栽後要注意經常檢查,做好撫育工作,久旱要澆水,久雨要排澇,及時防治病蟲害,嚴禁人畜踐踏、小孩玩弄。要及時除草鬆土、施肥灌溉和疏筍疏竹。

病蟲防治

5月份綿竹抽出嫩葉新枝後,要防病治蟲。病害主要防治根腐病,用500倍的多苗靈或72%甲基托布津水溶液灌根,即可預防。主要食葉蟲害為竹螟,防治方法為白僵菌粉劑或0.5%阿維菌素煙劑15千克/公頃;或20%氰戊菊脂3000倍液噴施,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綿竹的纖維度、韌性基本同慈竹,投產早、產量高,適合竹編加工、造紙及作為筍子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