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拳

綿拳

綿拳是一種均勻柔和、圓活連貫、剛柔相濟的傳統拳術,屬於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運動柔似棉花,形意相隨,連綿不斷,動作運行處處為弧形,同時勁力寓於其中,舒展沉實,得勢則剛,擊人以寸勁,實用性強。

2014年11月11日,綿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綿拳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申報地區:上海市楊浦區
  • 遺產編號:Ⅵ-76
歷史源流,拳理特點,基本動作與方法,基礎功法,傳播區域,傳承保護,

歷史源流

綿拳起源於何時、何地、由何人所創,至今尚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但是通過上海綿拳代表人物孫福海之子——孫長根、弟子孫寶慶的回憶,可以確定在上海最早傳播綿拳的人是孫福海的師父孟光銀。1920年前後,孟光銀來到上海傳授綿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完善。
孟光銀(原名孟招德,又名孟關宇或孟關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滄州順德鏢局的鏢師,主要在山東、河南兩地走鏢,後拜一位經商的老翁學拳而得綿拳。這在清末民初武術家吳志青所撰寫的《太極正宗》中收錄的《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鑣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一日攜鑣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鬚髮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鐘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為?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意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技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欲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見叟張兩臂往復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閒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叟曰:拜師則可,但汝當棄所業隨我經商。孟亟思得其傳,竟棄鑣業,從叟往來販運於山陜之間。
這段文字記載為綿拳的早期發展提供了佐證。文中較為詳盡地記載了孟光銀學習綿拳的經過。然而,“老翁”是自創綿拳,還是從他人學的綿拳,由於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孟光銀學得綿拳的時間應該是在民國以前。也就是說,綿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經形成並開始流傳了。
據文中記載,孟光銀來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並被聘為拳術教師教授綿拳。孫福海是孟光銀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隨孟光銀學習綿拳達八年之久,得其真傳,成為綿拳的積極傳播者。20世紀50年代初,孫福海遷至上海蘭桂坊(上海市楊浦區蘭州路857弄7號),並在蘭桂坊教授綿拳。當孟光銀逝世後,孫福海尊師遺囑,專教勞動人民,以便作為他們防身自衛、強身健體之用。其間,孫福海在所學綿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最後發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綿拳。由於孫福海在世時收徒較多,這樣孫福海就成為了上海綿拳的代表人物。孫福海傳其子孫長根、孫林根及弟子孫寶慶、楊連權、田其芳、陸鳳池、顧祝卿、王松榮、朱葆生、盧德成、王志文、葉秀成、唐存貴、陳博群、馬益州等人,這些人也都成為上海綿拳的積極傳播者。

拳理特點

綿拳的拳理特點:
1、剛柔相濟,注重技擊
2、近靠遠打,後發制人
3、下盤穩固,力由腰發
4、呼吸自然,收放自如
5、功法架子,內外兼修

基本動作與方法

綿拳作為上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拳種,其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自成體系。
手型:拳、掌、豹拳、虎爪等。
步型:馬步弓步虛步等。
步法:跟步、騰步、龍形步等。
肘法:挑肘、崩肘、拐肘等。
技術要求:
(一)姿勢
要求頭正頸直、沉肩挺胸、直腰斂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穩定勻稱,重心始終保持居中,不能超出腳尖,否則重心前移,易被對方帶動。
(二)動作
在運用扒、打、擒、拿、抓等綿拳架子進行搏擊時,動作的起止點、路線、力點都要清晰,架子中的攻防特點都要體現出來。
(三)身法
把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和吞、吐、閃、頂、沖、撞、擠、靠、滾、扭等攻防變化有機結合,內外協調,一勢接著一勢,勢勢相連,形成一個整體。
(四)眼法
要做到“手眼相隨”、“手到眼到”,一招一式的意識通過眼神充分表達出來。
(五)精神
要全神貫注,氣勢上壓倒對方,表現出勇敢、無畏、不可戰勝的氣概,使對手望而生畏。
(六)勁力
要剛柔並濟,剛而不僵,柔而不松,發勁時要求有爆發力,以意識支配動作發力,以氣息配合發力,做到內外合一
(七)呼吸
講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躍時用“提”法,靜止時用“托”法,剛勁動作時用“聚”法,由高到低動作時用“沉”法,自由換氣,不憋氣,意念引導動作與呼吸,氣沉丹田
(八)節奏
練習架子時,快與慢、動與靜、剛與柔、起與伏都要有機結合,對必要鮮明,該快則快,該慢就慢,該進則進,該收即收,時常吞一步由被動變主動,由敗勢變勝招,要掌握運動節奏,架子必須舒展大方。

基礎功法

(一)基礎十二式
1、搖手(搖膀子)
2、馬步沖拳
3、馬步雙拳
4、馬步通背
5、摩肩
6、千斤錘
7、獅子盤球
8、獅子滾球
9、撐排抖骨
10、拉弓肘
11、雙肘
12、牛角肘
(二)功力對練十八式
預備姿勢
1、弓步單推膀
2、十字勾腕
3、弓步壓腕
4、裹手頂勁
5、沉肩擊胸肘
6、套步鏟靠
7、騰步單掌
8、平肘貼靠
9、弓步上穿掌
10、左右挑肘貼靠
11、左右拐肘貼靠
12、左右前肩貼靠
13、左右前胸貼靠
14、左右外肋排靠
15、左右內肋排靠
16、三步丹田
17、左右撞胯
(三)綿氣功
松骨功、行氣功(翻江倒海、氣貫長虹、周天導引、盤樁動功、周天搬運功、坎離互換功、龜吸功、雙盤擎天功、雙盤開樁功、純陽撼天功等)。

傳播區域

自孟光銀在上海傳授綿拳至今,已口傳心授、薪火相傳五代人。歷經近百年的歷史,綿拳已經成為上海市獨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傳統武術拳種之一,其傳承和普及範圍逐漸擴大,已由最初的楊浦區擴展至虹口區、寶山區盧灣區徐匯區黃浦區及上海周邊地區。

傳承保護

近幾年來,綿拳在上海的傳承與發展又迎來了新機遇。在楊浦區這塊上海綿拳的主要傳承區域上,成立了“上海蘭桂坊綿拳武術俱樂部”,成為推進綿拳在上海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力量。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上海蘭桂坊綿拳武術俱樂部的努力下,綿拳於2009年、2011年分別被楊浦區、上海市命名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均是蘭桂坊綿拳武術俱樂部董事長、綿拳門第三代掌門人孫紅喜先生,這無疑為綿拳的進一步傳承、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
在“非遺”申報成功的基礎上,綿拳積極走進校園,建立傳承基地。綿拳保護單位上海市楊浦區江浦街道辦事處、蘭桂坊綿拳武術俱樂部與上海市昆明學校、齊齊哈爾路第一國小分校簽訂協定,正式成為綿拳校園傳承基地,每周都會委派綿拳教練到學校開授綿拳拓展課,開拓出綿拳傳承的新模式。
由此可見,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下,在綿拳“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綿拳這一優秀的傳統武術拳種,必將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進而為我國“非遺”事業的開展和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重要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