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丁大尉創作科學研究著作)

網路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丁大尉創作科學研究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網路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是丁大尉創作的科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9月。

該書從社會—技術互動的視角研究了網路技術環境與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相互建構問題,以知識資源的壟斷與反壟斷為研究主線探索了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變;以批判性態度構建了網路技術環境重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分析框架,認為新技術的套用必然要改變網路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網路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 作者:丁大尉
  • 首版時間:2017年9月
  • 字數:215千字
  • 類別:科學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批判考察了網路時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變及其產生的新問題,並對該過程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和博弈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分析網路時代科學知識的共享過程考察線上知識資源的重新配置及其實質,進而揭示了知識資源的重構對於當代科學共同體乃至整個科學知識生產過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作為一個學術議題的“當代科學交流體系”
第六章 開放獲取模式的發展與知識資源的反壟斷歷程
第二章 網路環境與當代科學交流體系:內涵、特徵與功能演變
第七章 開放獲取知識共享模式的案例研究
第三章 網路環境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化路徑
第八章 科學知識“公有性”規範的當代意涵
第四章 網路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的重構及其影響
第九章 結語
第五章 網路環境下知識資源的“數字鴻溝”現象及其批判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1世紀以來,國內學術界在引介和跟蹤國外研究前沿的同時,對現代通信技術對科研方式的影響、網路環境下科學共同體的重構,以及網路時代科學研究中的“數字鴻溝”、開放科學等相關問題展開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上看,中國對網路時代科學知識生產方式變革及其影響的系統研究還比較薄弱,仍處於初級階段,與國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滯後於實踐的發展,亟待深化。在此背景下,丁大尉對網路環境下科學交流體系面臨的新挑戰展開研究。

作品思想

首先,該書從社會—技術互動的視角研究了網路技術環境與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相互建構問題,以知識資源的壟斷與反壟斷為研究主線探索了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變。知識經濟時代的學術資源分配關係正處於重新建立和不斷調適的過程中,多元行動者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了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趨向,共同推動著開放獲取等知識共享機制的出現。
其次,該書從社會—技術互動的視角,以批判性態度構建了網路技術環境重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分析框架,認為新技術的套用必然要改變網路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塑造是一個多元行動者互動作用的過程。科學家與新技術之間的互動共生關係,商業力量對於學術信息資源的控制甚至壟斷,政府、科研機構以及公眾在此過程中的互動紛爭,都是新技術塑造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直接表現,反映了多元行動者之間的權力鬥爭與利益博弈實質。該書為該過程構建了合理的分析框架,以利益磋商和協調為線索深入探究了網路知識資源庫等技術帶來的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變革。
知識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制度為科學知識的資本化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科學信息的商業壟斷並不屬於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合理保密行為,當代科學交流體系中的“數字鴻溝”現象是出版商追求巨額壟斷利潤的必然結果。科學界與工業界的聯盟關係刺激了企業投資科學知識生產的熱情,知識的“公有”模式和“市場”模式的邊界逐漸模糊。但是科學知識的商業壟斷不同於知識合理的“保密”行為。學術資源商業壟斷的本質是出版商強制性地要求科學家轉讓科學論文的智慧財產權從而獲得壟斷利潤。該書通過對兩者的所處階段、市場模型、科技競爭、保護對象等不同維度的比較分析認為,科學信息的商業壟斷不屬於知識經濟時代合理的“保密”行為。
該書指出傳統科學共同體的“公有性”規範與開放獲取中的“開放性”要求存在著重要的差別。一般來說,“開放性”要求和“公有性”規範都將知識視為公共產品,反對知識的商業化運作。“開放性”要求是對知識“公有性”規範認識上的回歸,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於“公有性”規範。“公有性”是科學的精神特質,其對立面是知識的保密行為;而“開放性”的對立面則是知識的商業壟斷,“開放”的本質是對科學知識產品權利歸屬的重新考量。儘管兩者在目標設計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都體現了共享科學知識產品的要求,但是卻在價值判斷、實現路徑、制度保證、約束對象等方面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網路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2017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0859-5

作者簡介

丁大尉,1976年出生,山東煙臺人,201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工作於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