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心理症狀,助長網路暴力,醫生忠告,專家看法,治療方法,
簡介
網路依賴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患有網路依賴症的學生多表現為失眠焦躁,容易發脾氣,不願上學等症狀,目前患“網路依賴症”的學生比較多,其中包括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學生患上“網路依賴症”主要是因為假期里整日上網,打遊戲、聊天。
心理症狀
在網路性心理障礙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網其樂無窮,隨之不斷延長上網時間,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上“溜達溜達”。
他們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而後可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食欲不振,上網以後精神狀態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該病晚期,患者會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網還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徵,甚至有可能採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網路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於15-45歲,男性患者占總發病人數的98.5%左右,女性約占1.5%,20-30歲的單身男性為易患人群。心理醫生稱之為“網路依賴症”。要想治癒網路依賴症,首先就是要承認自己對網路上癮;其次是將上網後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單;第三是認清無節制地上網給自己帶來了多少麻煩或嚴重後果:比如視力下降、身體變差、頭昏腦漲、食欲不振、學習成績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沒有熱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從而認清其危害性。主要採取的措施是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逐步擺脫對網路的依賴,臨床也可套用抗抑鬱藥物及精神療法等綜合治療。
尤其對少年兒童的網路依賴症,當家長的要及早採取措施,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避免因高壓而產生逆反心理。網路給人帶來了好處,但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壞處。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網,不要對網路成迷,否則後果將不堪構想。
助長網路暴力
賀先生的觀察很敏感,“網路依賴”確實是當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一個鮮明特徵,這表現在許多方面:許多重大事件都是通過網路曝光並產生影響的,公眾也是通過網路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參與和推動事件的,上網看新聞、到論壇灌水和發帖已成為公眾參與政治的主要方式;公眾的許多權利是通過網路動員來激活、實現和凝聚的;許多官員都把網路當成聽民意的重要通道,領導開部落格、上網聽政成為政治時尚,等等。
確實,網路民意有著開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許多優點,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視,比如:容易滋生小道訊息和謠言;缺乏理智和建設性,攻擊性很強,容易發展成多數人的暴力;網路表達缺乏約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這些缺點使得這種參與的民主質量非常差,並容易滋生社會紊亂因素。基於這一點,當代世界政治發達的國家根本不會讓網路成為主流的民意表達和政治參與渠道。其間必須設定中介,民意必須通過代議制等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見,並最終影響政府的決策。這樣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過程。
在我國,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期待越來越高,公眾越來越多地藉助網路尋求表達空間,但這種表達方式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間的許多非理性情緒,如仇富、仇官、反權力、反市場之類,這些情緒藉助網路表達出來,在多數人的受迫害幻覺和暴力性語言的強化中只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和極端化,並擴展成為與精英、政府和主流對抗的民粹主義,攻擊性和破壞性非常強。其二,破壞性大於建設性。正常的制度參與渠道的建設力量是顯而易見的,而中國當下的網路參與,對政府決策真正起到過正面建設作用的事例很罕見,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雜亂無章的,眾聲喧譁一陣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
其三,網路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又容易滋生小道訊息和謠言,這種無責任約束的表達很容易變成極富傷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網路暴力,對公民的私權利形成威脅。典型如去年的虐貓事件和銅須事件中殺氣騰騰的網路追殺,今年燒狗事件和辱師視頻事件中的網路圍剿。其四,由於缺乏理性的參與渠道,對網路的過度依賴正在網民中激起一種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緒,網路已經成為“失控的陪審團”。
因此,僅靠網路,顯然不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參與要求,網路單通道只會滋長網路民粹暴力,必須有更制度性的參與渠道。
醫生忠告
電腦的普及以及寬頻的家庭化都使網路依賴症患者日益增多。由於這一患者群體較大的緣故,還可以細分為:聊天依賴,網上衝浪依賴、網頁製作依賴等等。在歐美、心理醫生已經開始高度重視這種由於網路依賴症導致的憂鬱症等。而且網迷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痛苦來自何處,所以很難對自己的病症有所察覺。
要治癒網路依賴症,必須找專家進行治療。另外要多聽自己家裡人的勸告,以免在迷人而又纏人的網路中越陷越深。
專家看法
由中國第一健康入口網站39健康網發起的中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健康狀況調查日前結束,基於此次調查統計分析的《中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健康狀況報告》也正式公布。調查顯示,71%的人認為自己對網路有依賴;52%的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如果1~2天不使用電腦或不上網會感到不踏實的感覺。那么,有的人為何對網路如此依賴?就此,39健康網的工作人員採訪了廣州白雲心理醫院沈家宏主任。39:什麼是網路依賴症?它的表現有哪些?
沈主任:很多人對網路依賴症還不太了解,我們要區分網路依賴症與正常的辦公人員。辦公族尤其是IT人員,每天用電腦工作,有時可能需要加班,這樣他們使用電腦的時間就會過長。但下班後,他們對網路並不過分依賴,幾天不上網並不會覺得心理不踏實,這種狀態下的人並不是網路依賴症的人群。
39:患有網路依賴症的人,他們的不踏實感來自於什麼呢?
沈主任:心理對網路的過多需求,在某種程度就會產生網路依賴症。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被認可、被尊重,沒有得到愛。所以去網路上尋求這些,以滿足心理精神需要,一旦脫離網路就感覺很煩躁。
39:網路依賴症除了讓人離不開,它對身體還有哪些危害?
39:哪些人是網路依賴症的高危人群?
沈主任:精神空虛、情感受挫、無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網路依賴症。
39:很多人都有體會,一旦對某樣東西產生依賴是很難戒掉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對抗網路依賴症?
沈主任:網民要一分為二看待網路依賴症,其實網路依賴症不是問題,某種程度上要感謝網路,它讓社會進展,使信息傳播更快更廣。很多孩子由於壓力過大,家長的教育方式粗暴,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因此,他們會去上網,通過聊天、打遊戲等方式來釋放壓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網路,這些孩子可能會去吸毒、打架、做違法的事情,正是網路給他們心理上起到緩衝作用。在網路上得到了現實生活中缺少的東西,就不會去吸毒、做違法的事情。
不同年齡的人,出現網路依賴症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因為壓力過大,有的人是因為精神空虛,有的人是因為情感受挫,有的人是因為婚姻危機,原因不同,解決的辦法自然不一樣。哪個方面是導致網路依賴症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就從這方面下手,關鍵是治本,因人而異。
很多家長一提到網路依賴症就過於恐懼,不必過於擔心。如果發現孩子有網路依賴症,就馬上制止、體罰,從而導致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問題,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遠。其實,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網路依賴症,這是一個早期信號,父母應該把握住這個信號,反省自己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是否存在問題。在現實中多與孩子溝通,多給予關愛。父母的養育方式得當,父母的婚姻關係好,對孩子壓力就會小一些。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孩子自然就會疏遠網路。
治療方法
“網路依賴症”是新近出現在學生群體中的一種心理疾病。這種疾病起源於網路空間的無限與學生兒童自身辨別能力的有限之間所存在著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學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強,因而,致使許多學生上網後便極易墜入“網路”的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上,學生們往往有如一隻迷途的羔羊,無意識地將網路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網當成人生的最大的快樂。早有網路專家指出,一個原本無邪的學生完全有可能因為連結了一個不合適的網站而闖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領域,終致沉迷其間無法自拔。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後,大部分的學生和孩子都是伴隨著電腦長大的,學電腦、用電腦、上網是他們在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和體驗。可正是這個“不可或缺”,卻使不少患上了“網路依賴症”的孩子為了能夠上網,有的人對家長說謊,有的人偷錢上網,有的人為網友離家出走,有的人終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對於患上了網路依賴症的學生,光靠幾句說教是不夠的,而一些懲罰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時間的效果。要從根本上治療其病症,還必須運用現代心理學的“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又叫“對抗性條件反射療法”,它是套用懲罰的厭惡性刺激,即通過直接或間接想像,以消除或減少某種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厭惡療法的特點是,治療期較短,效果較好。
厭惡療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迴避學習的原理,把令人厭惡的刺激,如電擊、催吐、語言責備、想像等,與求治者的不良行為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以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厭惡治療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種:
電擊厭惡療法、藥物厭惡療法、想像厭惡療法。
對學生應以想像厭惡療法為主。具體做法是:
1、在班上開展“我和網咖”的演講比賽。要求寫出網咖的好處和害處,寫出上網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好處呢?是為了辨證的思考問題,也是為了避免學生的牴觸心理。通過演講比賽,同學們認識到了網路的魅力,也認識到了網路對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學生演講中關於網咖環境的烏煙瘴氣、關於網咖中不良少年的語言污穢與行為放蕩、關於上網後的頭昏腦漲視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來,每天放學時在班上反覆宣講,讓學生在反覆的刺激中對網咖產生厭噁心理。
3、對個別症狀較為嚴重的學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電擊。只要心中一有上網的念頭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網的念頭為止。
4、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以減輕學生對網咖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