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膜(醫學術語)

網膜(醫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與胃相連繫的腹膜褶。有小網膜和大網膜。從肝的髒面延伸到胃小彎和十二指腸前部,又分為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小網膜參與形成網膜囊的前庭,入口為網膜孔。小網膜含脂肪較少。大網膜形成空而癟的網膜囊。大網膜有較強的保護和吸收作用,是腹腔內重要屏障;還貯積大量脂肪,沿血管、淋巴管分布,呈網狀,有的甚至連成一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膜
  • 外文名:omentum
大網膜的血液循環:,小網膜的臨床診斷:,解剖結構:,相關疾病:,

大網膜的血液循環:

大網膜的血管主要有兩組血管弓形成完整的大網膜血管環。一組位於胃大彎側,大網膜上緣前層內,叫做胃網膜血管弓;另一組位子靠近大網膜下緣後層內,叫做大網膜血管弓(即Barkow氏血管弓)。大網膜的靜脈與動脈伴行。胃網膜右動脈來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行經十二指腸上部後方,在其下緣穿出,在大網膜上緣前層內自右向左行;胃網膜左動脈來自脾動脈或脾支,經胃脾韌帶在大網膜前層內貼近胃大彎自左向右行,約在胃大彎側左l/3與右2/3交界處與胃網膜右動脈吻合成胃網膜動脈弓,自弓向上發出數條胃枝分布於胃壁,自弓向下發出7-13條長短不等的大網膜前動脈,分布於大網膜前層。大網膜前動脈分枝間有相當廣泛的吻合,其中2-3條較粗大者向下於大網膜下緣在後層返行向上,與大網膜動脈弓吻合。大網膜右動脈發自胃網膜右動脈起始部,在前層內近右緣下降,在靠近大網膜下緣處向左行於後層內。大網膜左動脈發自胃網膜左動脈起始部,在大網膜前層內靠左緣下降,約在左緣中、下1/3交界處轉向右行於大網膜後層,與大網膜右動脈互相吻合成大網膜動脈弓(即Barkow氏動脈弓),自弓向上、下發出數條大網膜後動脈,布於大網膜後層。大網膜後動脈間亦有分枝互相吻合。

小網膜的臨床診斷:

解剖結構:

小網膜是臨床解剖的重要結構,其上界是肝食管韌帶及肝尾狀葉後上緣與膈膜的反折,下界是橫結腸及系膜,前壁為小網膜、胃後壁及胃結腸韌帶,後壁為覆蓋在胰腺和左腎上腺的腹膜壁層,左界為脾和胃脾韌帶及脾腎韌帶、胃食管韌帶,右側借肝十二指腸韌帶下方的網膜孔與腹膜腔相通。

相關疾病:

發生於小網膜的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腫瘤。原發性小網膜腫瘤罕見,可來源於間葉組織演變的各種組織,如脂肪組織、纖維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血管等,主要為良性腫瘤,包括平滑肌瘤、間質瘤、神經源性腫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纖維瘤和纖維瘤病等,繼發性小網膜腫瘤多為鄰近器官惡性腫瘤轉移,如胃癌、食管癌等。
1.胃腸道間質瘤:
是一類神經和平滑肌雙向分化的具有惡性或潛在惡性腫瘤,可發生在胃腸道各個部位,發生在小網膜上的胃腸道間質瘤為系膜型,通過多平面重建可以觀察到腫塊有蒂與小網膜相連,多表現為分葉狀或不規則形,非勻質腫塊;胃腸道間質瘤的瘤體中心常出現壞死、囊變和出血而呈不均性強化或邊緣強化,強化程度呈中度或明顯強化。
2.胃腸道神經鞘瘤:
是一種極為少見的腫瘤,起源於神經鞘Sehwann細胞,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無出血、壞死和囊變的勻質性腫塊,強化程度明顯或輕度強化,因其部位較深,早期不易發現。
3.腹腔內淋巴管瘤:
是腹腔內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在腸系膜,在小網膜和內臟罕見,淋巴管瘤是由中胚層發生的腫瘤性囊腫,是一組由海綿狀或囊性擴張的淋巴管組成的良性腫瘤或組織形成,海綿狀淋巴管瘤為實性腫塊,形態不規則,輪廓清晰,增強掃描動脈期輕度強化,延遲強化程度逐漸上升,囊性淋巴管瘤又稱為囊性水瘤,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囊性病灶,類圓形,囊液性質不同密度不同,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淋巴管瘤伴有增生的毛細血管即為淋巴血管瘤,具有一定的特徵性表現,病灶有分隔呈多囊桑葚狀,具有可塑型特點,沿組織間隙匍匐生長,並將鄰近血管包裹,由於腫瘤內主要成份為淋巴液和血液,增強掃描無強化。
4.小網膜轉移瘤:
多為鄰近器官惡性腫瘤轉移而來,CT特點為多發大小不一結節,結合惡性腫瘤的病史不難診斷,當病史不明確時需與小網膜淋巴結結核進行鑑別,淋巴結結核多為肺結核或其他部位結核繼發而來,CT呈乾酪樣病灶,中心多見壞死,增強輕度強化,壞死區無強化,結合化驗室檢查即可明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