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基因

網癮基因即是在現今科技時代,網路的推動下,對生命的操縱和調控產生新的一系列影響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癮基因
  • 外文名:Internet addiction gene
  • 基因:DNA分子上的一個功能片斷
  • 網癮特徵:對網路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
  • 網癮因素:是與性格有關,可以修正的
基因,網癮,網癮基因,行為介紹,基因有關,相關研究,

基因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個功能片斷,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是決定一切生物物種最基本的因子;基因決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靚麗、長壽之因,是生命的操縱者和調控者。因此,哪裡有生命,哪裡就有基因,一切生命的存在與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包括您的長相、身高、體重、膚色、性格等均與基因密不可分。

網癮

在我國,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制定的中國首個《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業已通過專家論證。根據此臨床診斷標準,如果個人平均每天用於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且符合以下症狀標準超過3個月,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1)對網路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和衝動感;(2)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這些戒斷反應通過使用其他類似電子媒介(如電視、掌上遊戲機等)可以得到緩解。同時,以下5條至少要符合1條:(1)為獲得滿足感而不斷增加網路使用的時間投入;(2)網路使用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及持續時間都難以控制,多次試圖盡力控制均不成功;(3)固執地使用網路而置危害後果於不顧,即使知道過度使用網路的危害仍然無法停止;(4)因長時間上網而放棄了其他興趣,減少了娛樂和社交活動;(5)將上網作為逃避現實問題和舒緩不良情緒的途徑。該標準詳細界定了網路成癮的“症狀”、“病程”及“嚴重程度”,在“病程”和“嚴重程度”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量化評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今後臨床醫學在網路成癮的預防、診斷、治療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
網癮基因
由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牽頭制定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一出台,就引起廣泛爭論,網癮究竟應不應該列為“精神疾病”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中國治網癮第一人、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對《標準》規定明確反對,稱網癮不是病,只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習慣。

網癮基因

在有關基因研究所發布的所有資料當中並沒有“網癮基因”一詞。目前SLC6A4和DRD2兩個基因已經被證實與網路成癮有密切關係,但這兩個基因的作用不僅在網癮這一個方面,所以把它們稱為“網癮基因”也不合適。網癮傾向是一組有關聯的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某一個基因導致的結果。

行為介紹

成癮是與人類文明共生的一種現象,它的發生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為影響人類心身健康的全球性災難。成癮行為分為物質成癮和精神行為成癮,經常被提及的成癮行為主要包括處方藥濫用成癮(如止咳藥水、曲馬多、複方甘草片、複方地芬諾酯)、阿片類藥物成癮(如嗎啡、杜冷丁、美沙酮、丁丙諾菲等)、新型毒品成癮(如K粉、搖頭丸、冰毒、麻古、五仔等)、傳統毒品成癮(如海洛因、黃皮、大麻)、安眠藥成癮(如安定、舒樂安定、三唑侖、阿普唑侖等)、酒癮、菸癮、性愛成癮、網路成癮等行為。目前世界精神病學界已經普遍認為成癮性疾病尤其是毒品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國內成癮醫學和心理學專家何日輝提出成癮不僅是一類軀體疾病,更是一種心理疾病。這樣就將傳統上從道德角度來看待成癮性問題而轉入從醫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待病人,這一轉換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將有助於對成癮性疾病的進一步的研究以及正確對待患有成癮性疾病的人群。

基因有關

成癮行為與基因之間關係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今的熱點,近幾年就已有四百多篇文獻報導(使用addiction和gene或genetic或polymorphism作為關鍵字在PUBMED資料庫中進行搜尋)。成癮與基因相關性研究中,使用addiction和polymorphism在PUBMED資料庫中進行搜尋通過篩選後有269篇文獻。
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大約400種基因似乎更容易使人對毒品上癮。這一發現對治療吸毒者以及對毒品上癮的控制開創了新的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Comput Biol)。在對複雜病症的研究中,找出路線圖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做法縮小了對基因和蛋白質的研究範圍。在一些癌症的治療研究中,路線圖能夠幫助醫生更加準確地診斷並且預測疾病的發展。研究人員就4類上癮物質(古柯鹼、鴉片、酒精以及尼古丁)進行了研究,並且構建出導致毒品上癮的5種路線圖,或稱“分子路徑”。他們認為在各種使人容易毒品上癮的因素中,遺傳基因占60%,剩下40%跟環境因素有關。“這些常見的路徑潛藏在回應機制之下,很可能成為有效治療各種上癮症狀的著眼點和目標”。通過分析過去30年同行發表的1000多份有關毒癮與基因和染色體區域聯繫的醫療出版物,研究人員也列出與吸毒成癮相關的1500個基因的清單。在路徑圖中,其中一些基因比其他基因出現更頻繁,科學家們已經將清單縮小至396個。

相關研究

1、Young Sik Lee等人的研究表明,SLC6A4基因的5HTTLPR位點的多態性與網路成癮明顯相關。SLC6A4基因編碼五羥色胺轉運體,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中一種重要的物質——五羥色胺的含量,進而影響神經活動。5HTTLPR位點的多態性會影響神經活動,進而影響網路成癮。在這項人群(包括91個網癮男性和75個健康對照個體)中的有關網路成癮的研究顯示,5-HTTLPR多態性的Short/Short基因型在網癮群體中所占比例要顯著的高於在健康對照組(42.9%vs 28%,p<0.05);同時發現在網癮研究群體中5-HTTLPR多態性的Short/Short基因型攜帶者通過TCI量表評價發現較該多態性的其他基因型具有更高的分值,顯示其與網路成癮的緊密關係。該多態性即可以成為檢測的基因位點。
2、另有一些基因可能與網路成癮相關,如DRD2、COMT等。在2007年由研究者發表在Journalof Addiction Medicine上的一篇關於過度網路遊戲組與正常個體的對照研究中,該研究從基因的多態性的角度對過度網路遊戲與在Cloninger制定的TCI量表中依賴性得分相互關係,研究群體為75個個體的過度網路遊戲組與75個個體正常組,研究結果顯示DRD2 的Taq1A1基因型和COMT Val158Met基因型所對應的COMTL等位基因型即低活性類型在過度網路遊戲組中的頻率要顯著的高於對照組(p<0.05);同時過度網路遊戲組的個體的依賴性得分要顯著的高於對照組;在過度網路遊戲組中,Taq1A1基因型與更高的依賴性得分具有相關性。
3、2011年發布的由研究者Sang Eun Kim等通過使用11C標記的配基雷氯必利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用於在存在或不存在網路成癮的個體中研究配基與多巴胺受體的結合潛力,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成癮者在大腦紋狀體的雙邊背尾(bilateral dorsal caudate)和右硬膜(right putamen)區域顯示多巴胺D2受體 (DRD2)水平較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