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州之戰

維州之戰

“維州之戰”是指唐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八年(802年)正月,在唐與吐蕃戰爭中,唐為減輕吐蕃對西線邊境的壓力,命劍南(治四川成都)軍主動出擊,在維州(治薛城,今四川理縣東北)等地與吐蕃軍重要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州之戰
  • 時期:唐貞元十七年七月至十八年正月
  • 位置:今四川理縣東北
  • 參戰方:唐與吐蕃
經過,結果,評價,影響,

經過

是年七月十八日,吐蕃攻打唐鹽州(治今陝西定邊)。二十九日蕃軍攻克麟州(治新秦,今陝西神木北10),殺刺史郭鋒,毀壞城郭,並掠城內居民及党項部落屬民後退兵。唐德宗李适遣使敕命劍南節度使韋皋從東南線向吐蕃縱深進軍,迫使其兵力分散,減緩西北邊地的軍事壓力。韋皋即派部將率步騎兵2萬9路並進,向吐蕃所屬維、保(治今四川理縣北孟屯河中下游)、松州(治嘉誠,今四川松潘)、棲雞、老翁城等地發起進攻。
九月,韋皋派鎮靜軍兵馬使陳洎等統兵1萬人出三奇路,威戎軍使崔堯臣率兵1000龍溪石門路南,維、保兩州兵馬使仇昱和保、霸兩州刺史董振等率兵2000進逼吐蕃維州城中,北路兵馬使邢砒並諸州刺史董懷愕等率兵4000進攻吐蕃棲雞、老翁等城,都將高倜、王英俊等率兵2000進逼故松州,隴東路兵馬使元膺並諸將郝宗等復分兵8000齣南道雅、邛、黎等路。又令邛州鎮南軍使、御史大夫韋良金髮鎮兵1300續進,雅州經略使路惟明與三部落主趙日進等率兵3000進攻吐蕃偏松(即維州)等城,黎州經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主郝全信等兵2000過大渡河,深入吐蕃界,儁州經略使陳孝陽與行營兵馬使何大海、韋義等率兵4000進攻昆明(今四川鹽源)、諸濟城(今四川西昌境)。
自八月至十二月,兩軍多次交戰,擊潰蕃軍16萬,先後攻取城池7座,軍鎮5座,焚毀堡壘150個,斬殺萬餘人,俘6000餘(一說6000)人,受降3000餘(一說3000)戶。

結果

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與南詔王異牟尋配合在維州打敗蕃軍,並乘勝圍攻吐蕃所屬昆明城(今四川鹽源)。維州和昆明城守軍發出十萬火急的求援信。
次年正月,吐蕃調遣進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朔方(治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的蕃軍南下往援維州。由內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兵馬都統群牧大使論莽熱率兵10萬解維州和昆明城之圍。韋皋聞訊派西川兵萬餘在吐蕃援兵必經之險要地帶設伏。論莽熱率蕃軍經過設伏地時,韋皋先派出唐兵向蕃軍挑戰,蕃軍中計,追殺唐軍,遂被引入埋伏圈。唐伏兵發起攻擊,蕃軍大亂,論莽熱被擒獲,士兵死亡大半。

評價

此戰,唐軍圍點打援;在吐蕃援軍必經之地設伏,取得了勝利。

影響

公元801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是唐軍末世時代的輝煌之作。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實力大損,邊境防線也嚴重內縮,西線強悍的吐蕃帝國不斷東進,在侵占河西走廊以後,更是日益肆虐唐朝邊境,中唐以後的唐王朝一面要應對藩鎮割據的困局,一邊又要面對吐蕃在邊境的巨大軍事壓力,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唐軍與吐蕃軍五十多年來在邊境持續征戰,互有勝負,但是在失去了隴右等戰略要地的情況下,唐軍始終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線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相繼攻陷唐朝麟州等戰略要地,兵逼長安,然而此時的唐王朝,卻走出了一招化被動為主動的妙棋---圍魏救趙。駐守四川地區的劍南節度使韋皋率領步騎兩萬,兵分九路經四川殺入吐蕃境內,先後轉戰四個月,攻略城池七坐,焚毀堡壘150個,先後擊潰吐蕃大食聯軍16萬人。遂圍維州城,援軍至,轉戰千里,大敗之。在維州決戰中,韋皋以圍點打援戰法,消滅吐蕃自西北趕來增援的援軍。成為了這場會戰最後的勝負手。在四個月的持續打擊下,唐軍斬俘萬餘人,招降3000餘戶,不僅僅解除了吐蕃對於唐朝西北邊境的威脅,更給了企圖入主中原的吐蕃以沉重的打擊。
而從整個唐朝吐蕃的戰爭格局看,如果說安史之亂是使吐蕃占據戰略主動的一大轉折點,那么維州之戰就是唐蕃戰爭之間又一次轉折意義的大戰,維州之戰前,吐蕃對河西的盤踞仿佛是一把碩大的砍刀,橫在唐王朝的頭頂上,而韋皋另闢西境,在西南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接連占領吐蕃西南戰略要地,仿佛是一把匕首橫插在吐蕃人的肘腋之下,從而徹底扭轉了唐朝在戰略防禦上的被動局面。維州之戰後,吐蕃實力大損,對唐朝的威脅大為減弱。從此,曾經雄踞歐亞內陸的吐蕃帝國也漸漸走向了下坡路,不僅再無力對唐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相反對於原有屬地的控制能力也漸漸減弱,唐蕃之間雖然只有也發生過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但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再。
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於長慶會盟,徹底結束了兩大軍事集團歷經數百年的持續對峙和戰爭狀態,在之後的時日裡,雙方都忠誠的遵循了這一盟約。韋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開兩大集團和平之門的一把鑰匙。世人對晚唐政治頗多貶斥,然而透過維州之戰的輝煌,仍然可以依稀可見盛唐武功的絲縷榮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