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金翅

綠金翅

綠金翅(學名:Chloris chloris):小型鳥類,體重20-31克,體長136-156毫米。頭頂暗灰色,後頸至背暗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褐色,尾基兩側和翼上有明顯的黃斑,下體為草綠色或灰綠色。相似種金絲雀體型較小,翅較短,背多為深褐色或栗褐色。虹膜褐色,上嘴深角色,下嘴淡角色,腳角褐色。

棲息於低山、河谷和山腳平原的樹林中,尤以河谷針葉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除繁殖期外多成群,頻繁的在樹枝間灌叢間跳躍,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亦吃部分昆蟲。分布於亞洲、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廣大地區。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綠金翅雄鳥頭頂、枕灰暗色,頰、前額、眼上和耳羽前部灰色沾黃綠,後頸至背橄欖綠色或暗黃綠色。腰黃色或綠黃色,長的尾上覆羽灰色,短的尾上覆羽黃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基部黃色,在尾基兩側形成黃斑,飛翔時極明顯。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同背呈黃綠色,大覆羽灰色。飛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初級飛羽和基部外翈黃色,在翅上形成大塊黃斑。次級飛羽外翈具寬的灰色羽緣。下體草綠色,頦、喉至胸黃綠色沾灰,腹中央近白色,翼下覆羽黃白色。
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淡,上體多呈淡灰色,背有暗褐色羽乾紋,腰黃綠色,下體灰色,胸、腹微沾黃色。
虹膜褐色,上嘴深角色,下嘴淡角色,腳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2-31-克,♀20-31克;體長♂147-156毫米,♀136-147毫米;嘴峰♂10-14毫米,♀12-14毫米;翅♂89-97毫米,♀89-91毫米;尾♂54-62毫米,♀57-63毫米;跗蹠♂17-19毫米,♀17-2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河谷和山腳平原的樹林中,尤以河谷針葉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也出現於果園、公園、人工林、防護林、河灘沙洲、灌叢和農田地區以及居民點附近的樹叢內。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外多成群,頻繁的在樹枝間灌叢間跳躍,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亦吃部分昆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歐洲區)、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引進: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烏拉圭。
遊蕩:法羅群島和冰島。
綠金翅分布圖綠金翅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在3月初就結束遊蕩生活回到繁殖地,1年繁殖2窩,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覓找巢材,巢築於各類樹木枝杈上,距地高3米以下。巢呈杯狀,由細草葉、草莖、鬚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馬毛、羊毛、細軟的草葉和羽毛。巢的大小直徑為外徑10-11厘米,內徑4.5-5.5厘米。每窩產卵4-5枚,卵白色、稀疏的綴有一些藍綠色斑,卵的大小為20.1-22.8毫米×14.3-15.4毫米。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綠金翅(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綠金翅指名亞種
Chloris chloris chloris
Linnaeus, 1758
2
綠金翅新疆亞種
Chloris chloris turkestanica
Sarudny, 1907
3
綠金翅摩洛哥低地亞種
Chloris chloris vanmarli
Voous, 1952
4
綠金翅北非亞種
Chloris chloris voousi
Roselaar, 199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