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池村

綠水池村

綠水池村位於河北省南部沙河市柴關鄉,距沙河市區50公里。地處太行山區,南、西、北三面環山。村周溝壑縱橫、梯田層疊、植被茂密,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夏季氣候涼爽宜人,是夏季休閒避暑的好去處。

綠水池村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村內多為青瓦罩頂式和紅石板罩頂式的二層樓房,明代的石閣樓、清代的古戲樓、清代古井,都仍然保存完好,是南太行山區保存較完好,最具典型性的傳統古村落。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綠水池村
  • 行政區類別:河北省沙河市
  • 電話區號:0319
  • 地理位置: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西6公里
  • 面積:450
  • 人口:598
  • 著名景點:徒步攀登羅鍋寨
地理環境,歷史由來,村名由來,建築特色,抗日歷史,當地美食,非物質文化,周邊景點,交通指南,

地理環境

綠水池村地處太行山冀南段東臨,村南、西、北三面環山,村西南山名鬼子硇,為村境最高峰,海拔高1000米,村西山名板山,村南山名李家硇,村北山名北硇。村北兩座山為大寨、小寨山。村南側有季節河流。村周溝壑縱橫,梯田層疊,植被豐茂,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主要樹種有黃櫨松柏洋槐柞樹核桃、蘋果、梨樹、桃樹等,村中央有近200年的古槐。。

歷史由來

據綠水池村王姓家譜記載:明代中晚期,四川籍王姓武官因為朝庭押解皇綱,在河南與河北兩省交界外被劫,為躲避朝庭追查,其中一支逃到王硇村,另一支逃居現綠水池村。因此,綠水池村該支王姓與王硇村王姓當為同宗同族。稍後,又有邢台縣山區某村另一支王姓再遷此地,繁延後代至今,形成現在村落。

村名由來

相傳綠水池古為白龍居所,後有農戶欲在此建莊,因嫌此處無水,遂言:“白龍如若允我居此,即顯靈出水”,語畢,果有一龍從空而降,龍軀盤旋于山坡片刻後,白龍席捲而去,龍軀碾壓處出現一池綠水。農戶上前觀望,只見水池呈龍貌,龍頭、龍身、龍爪、龍尾形貌逼真,後在龍池上游建一座石拱橋,後人謂之古龍橋。而因龍池山水碧綠,該村便稱之為“綠水池村”。

建築特色

綠水池村是南太行山區十分典型的傳統村落。全村居民住宅約3000餘座,多為清代或民國建築,建築風格多為青瓦罩頂和紅石板罩頂式房屋,約2300餘間,80%以上保存完好。
綠水池村古民居建築別具特色,多以四合院居多,中有多院互通。房屋牆體多為當地產禇紅色丹霞岩石經過加工為長條形石塊後壘砌,室頂建築為起脊扣瓦和紅石板罩頂,門窗及室內房梁多為木架結構,另有數十戶宅院朝街門處置有木質“閃屏”。門樓樣式多樣,出檐處和門罩頂部鑲有精緻的磚雕,門樓隔板雕刻精美,上多繪有松、竹、梅、獅子、祥雲等象徵美好、寓意吉祥的圖案,門前多放置青石帶圖案的“門宕”,門楣處少見“戶對”。
村東出口處有一明代石閣樓,閣頂有廟,靠南側有清代古戲樓。村內臨街處仍存有明代、清代古井,井深丈余,泉清味甘,井上還安裝有轆轤,仍可汲水使用。

抗日歷史

抗日戰爭年代,由於綠水池村地處山區,地形隱蔽,曾一度作為沙河縣抗日政府、沙河獨立營、八路軍129師駐地。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范子俠等均在該村有過短暫住留。目前,上述革命遺址保存完好。

當地美食

綠水池村有著著名的南太行風味小吃:如小石磨細研小米、綠豆大鏊子煎餅、野菜秳俚、黃豆石磨豆腐等。

非物質文化

綠水池村現仍遺存有民間剪紙、太行土布織造、納土布鞋、針弊刺繡、荊編、根雕、繪畫、書法等多項民間藝術。

周邊景點

周邊有王硇村、南奶奶頂、峽溝水庫、九龍廟溝封巒寺等景點。

交通指南

石家莊、鄭州方向:沿京港澳高速到沙河,向西經白塔、欒卸、冊井、柴關即到。
公交:邢台-沙河(101路),轉沙河-柴關(12)路,向西6公里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