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巒寺

封巒寺

封巒寺位於河北省沙河市西50公里處的太行革命老區大安山下——冊井鄉白莊村,與著名抗日將領范子俠將軍墓毗鄰。 封巒寺歷史悠久,相傳始建於唐代,在晉冀魯豫交界享有較高聲譽。曾有山東濟寧、兗州、泰安,河南安陽、焦作,山西長治、運城等地的州府縣官到封巒寺進香拜佛,有的還在此刻碑留銘,至今尚存。 封巒寺影響較大,名僧輩出。一是敕封而建,御賜寺名,國家舉行過中禮。二是封巒寺開山鼻祖宋仁,出身地位極高。三是封巒寺高僧輩出。據稱,在明代該寺高僧督僧綱曾入朝輔政,負責督察全國僧律,成為名動京師的大法師。圓寂後埋在大安山腳下,據傳用等身黃金殉葬。清末民初該寺高僧正喜,俗名王樹壇,系本市沙河城北街人,曾任直隸省佛教協會副主席。20世紀90年代初,該寺菩薩殿竣工後,河北省佛教協會曾派匡胤大法師主持開光儀式。 封巒寺具有較高的佛學、史學、藝術價值,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封巒寺興盛時曾建有藏經樓,存有大量的佛教典籍、地面文物、佛教禮器,由於戰亂,政治動亂,多已散失民間。封巒寺現有古碑十幾通,歷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有的碑文作者在歷史上較有影響,且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文化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巒寺
  • 地理位置:大安山
  • 別名:太安山
  • 記載:《沙河縣誌》
建造歷史,結構布局,歷史傳說,佚事初考,詩文吟詠,

建造歷史

封巒寺所在的大安山,在縣誌上也稱作太安山。據清《沙河縣誌》記載:太安山,去縣九十里,在佛堂山之西,舊名大安,於宋時封今名,其山由東北迤西復環繞而東南,宛如半規,中有封巒寺並三泉及槐碑古蹟。
封巒寺建於宋初,至今約有千年歷史。據《京畿金石考》記載:邢州大安山封巒寺碑,石介撰,釋紹珍正書,康定二年立。康定為宋仁宗的年號之一,康定二年為公元1041年。現存宋代古碑上也有“大宋邢州沙河縣大安山封巒寺”等字樣。明清時期封巒寺曾多次重修、增修。現在的封巒寺是最近幾年才再次重建的。

結構布局

封巒寺歷史上規模宏大。經過歷朝歷代多次擴建、增建,封巒寺興盛時,有四大建築群落:河南岸上有上下兩大殿群落。上大殿坐西朝東,大悲閣是其主要建築,高大雄偉,抱柱環立,殿內有24尊木雕佛像。殿前四大天王殿、受戒台依次排列。門口建鐘樓,掛大鐘一口,鐘聲宏亮,可聲傳20餘里。下大殿坐北朝南,大殿巍峨高聳,殿內佛祖金光映日,面目慈祥,神態安然神聖。殿前依次建有碑林、蓮池、月橋、天王殿。外建龍王廟、戲樓、禪房、寮室等。河北岸有建築群落兩座,尼姑庵(分上院下院)、禪房等。在尼姑庵西有殿院一座。

歷史傳說

在與封巒寺有關的傳說中,宋代曹皇后到封巒寺修佛殿及降香的傳說最為著名。曹皇后(1016—1079)為宋仁宗的皇后之一,真定府靈壽縣人,為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母儀天下、英明果斷、善於輔政而絕不干政的好皇后。《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傳》謂其“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
封巒寺概貌封巒寺概貌
傳說曹皇后曾經前往封巒寺介修殿降香,在經過沙河縣御路村的時候,路邊荊棘上的刺鉤掛住了曹皇后的裙子,曹皇后曾親自用手掰直刺鉤,自此以後,這一帶荊棘上彎彎的刺鉤就都變成了向上的直刺。彎鉤變直刺的傳說或許不足為憑,但曹皇后親往封巒寺修殿降香的故事卻在當地流傳甚久。
至於曹皇后為什麼會到封巒寺降香修殿,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傳說。據有關碑刻記載,封巒寺第一任主持名叫宋仁,出身高貴,與皇族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根據民間傳說,封巒寺的第一任主持其實真名叫曹仁,乃是曹皇后之兄,宋仁為其化名。曹皇后因想念其兄,託詞夢見有護國真神在大安山,請旨降香,獲皇帝批准,千里迢迢來到沙河,與兄團聚以敘親情。

佚事初考

或言明代封巒寺高僧督僧綱曾入朝輔政並督察全國僧律者,蓋誤矣。考明朝僧官制度,其在中央設有僧錄司,隸屬於禮部,統管天下僧尼,僧官稱左善世、右善世;在府設有僧綱司,僧官稱都綱、副都綱。此外在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共有四級僧官。都綱為官名而非人名,其誤一也;都綱設在府一級而非設在中央,其誤二也;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太宗曾封玄奘為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認為這樣的官職是杜撰的。府僧綱司都綱或許可以簡稱為都僧綱,但這決不是管理全國僧事的中央官員,此為其誤三也。
封巒寺宋碑封巒寺宋碑
儘管如此,但明代封巒寺高僧曾經擔任過順德府僧綱司的都綱或者副都綱還是有可能的。資料顯示,明代順德府的僧綱司也不是固定設在某個寺,比如:洪武年間曾在開元寺設有僧綱司,都綱、副都綱都是由“繼”字輩法嗣擔任;萬曆年間又曾在玉泉寺設僧綱司,玉泉寺主持妙進禪師任順德府僧綱司僧綱。而封巒寺西也有當地人所說的僧綱墳,據傳是用等身黃金殉葬,後曾有人試圖挖掘,並使用了炸藥,但點了幾炮都均啞然無聲,嚇得驚慌而去。這雖給封巒寺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但僧綱墳中埋葬的究竟是何人、此人又究竟作過何官均有待進一步考證。
宋康定二年,當時的文學家石介曾為封巒寺碑撰寫碑文。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市)人,曾讀書於徂徠山,世稱徂徠先生。石介、孫復、胡瑗共同提倡“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但石介是奉儒家為正統而反對佛教、道教的,其為封巒寺撰寫碑文的原因尚待進一步考證。另,縣誌多記載封巒寺為宋元佑年間建。元佑為宋哲宗在公元1086—1094年間使用的年號,而康定為宋仁宗的年號,康定二年為公元1041年。封巒寺既然有康定二年之碑,則縣誌記載蓋誤矣。

詩文吟詠

明萬曆二十四年增修封巒寺蓮池時,本縣庠生李仲實撰文贊封巒寺曰:秀孕千岩,靈毓萬壑,蘭宮桂殿,高徹青天,玉像金容,光爛白日,古木蒼蒼,源泉混混,慈澐蔭蒼,樓閣惠日,照乎迴廊,覺路大開,迷津有渡,一方勝景,萬姓歸依,天竺雷音,不俞此矣。
封巒寺觀音殿封巒寺觀音殿
明《順德府志》亦稱封巒寺層巒疊峰,石泉不竭。
明末清初畿南三才子申涵光(申鳧盟)、殷岳(殷伯岩)、張蓋(張覆輿)等人經常到沙河縣西部的廣陽山、漆泉寺、封巒寺等地遊覽,並賦詩唱和。有一次,申涵光約殷岳一同前往封巒寺避暑,因殷岳在外地遲遲不歸,而申涵光又不願意一個人去。這一次申涵光雖然沒有去封巒寺,但卻留下了一首詩,詩題為《與殷伯岩約今夏至西山封巒寺避暑伯岩久客寧夏予難獨往怨而作詩》,詩曰:天氣已炎熱,山行事又無;非緣千里遠,其奈一人孤;絕巘看橫黛,陰泉想噴珠;寄言塞上客,竹杖待同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