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色巨蜥

綠松石色巨蜥

綠松石色巨蜥(學名:Varanus caerulivirens)是巨蜥屬蜥蜴,雄性比雌性超重42%以上。腦袋呈三角形,鼻孔呈裂目狀,位於眼睛至吻部間之中央。體大,頭長,吻長;眼瞼發達,瞳孔圓形;鼓膜裸露;舌細長,先端深分叉,可縮入基部舌鞘內;頭頂無對稱大鱗;背部有較小而突起的圓粒狀鱗;腹鱗四邊形,排成橫行;鱗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長,但不易斷;有肛前孔。四肢強壯。

以陸地生活為主,喜歡棲息于山區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庫等地。捕食鳥類、昆蟲、蛙、蛇、鼠及各種動物的卵等。分布於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綠松石色巨蜥總長度110厘米,尾巴是體長的1.6倍。在野生環境中,雄性普遍比雌性超重42%以上。身體的基本色為灰棕色至黑色,底面的著色是綠松石淡黃色並有稍黑的圖案。有灰綠松石黑暗的條紋,包括兩側黃色並泛綠松石光澤。背面通常具有最多20個橫列在四肢之間,尾巴近三分之二上通常具有廣泛的灰綠松石色和黑色的橫跨的條紋。喉嚨和頸部的下部主要是淡黃色,具有更多或更少的暗點或幾道暗橫列紋。
附肢2對,具外耳孔,鼓膜位於表面,眼具活動的眼瞼和瞬膜(第3眼瞼)。舌發達,扁平而富肌肉。下頜骨左右兩半靠骨縫牢固相聯,口的張大有限。體內有前肢帶和胸骨,腎臟後伸,甚至超過泄殖肛腔的水平,兩側對稱排列。全身都有布滿了較小而突起的圓粒狀鱗,成體背面鱗片黑色,部分鱗片雜有淡黃色斑,腹面淡黃或灰白色,散有少數黑點,鱗片為長方形,呈橫排。幼體背面黑色,腹面黃白色,兩側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四肢粗壯,指(趾)上具有銳利的爪。尾側扁如帶狀,很像一把長劍,尾背鱗片排成二行矮,有肛門前窩一對。

棲息環境

最常見的生存環境是落葉,半落葉,常綠的熱帶雨林。也可在較為乾燥的沙漠環境中生存。以陸地生活為主,喜歡棲息于山區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庫等地。

生活習性

蜥蜴會定時蛻皮,蛻皮的蜥蜴仿佛變了一個動物似的,皮膚裡邊充滿了空氣,而且附在原來那張舊皮上的寄生蟲也去掉了。晝夜均外出活動,但以清晨和傍晚最為頻繁。雖然身軀較大,但行動卻很靈活,不僅善於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樹。食物可以根據不同環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選擇,能在水中捕食魚類,也可爬到樹上覓食,經常可以在哈馬黑拉島海岸邊看到它們在曬太陽。是優秀的登山者,也能很好地適應半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這個物種的主要食物包括蠍子,甲殼類,蚱蜢和無尾兩棲類。
生性好鬥,它們生活在陸地上,棲身樹叢,在遇到敵害時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如立刻爬到樹上,用爪子抓樹,發出噪聲威嚇對方;一邊鼓起脖子,使身體變的粗壯,一邊發出嘶嘶的聲音,吐出長長的舌頭,恐嚇對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噴射出來引誘對方,自己乘機逃走等等。但更多的時候,是與對方進行搏鬥。通常將身體向後,面對敵人,擺出一副格鬥的架勢,用尖銳的牙和爪進行攻擊,在相持一段時間後,就慢慢地靠近對方,把身體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長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鋼鞭一樣向對方抽打過去,使其驚慌失措而狼狽逃竄,甚至喪身於巨蜥的尾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哈馬黑拉群島,摩鹿加群島也有少許。
綠松石色巨蜥
綠松石色巨蜥分布圖

繁殖方式

蜥蜴屬於半翅動物,有著成對的陰莖,這種成對的陰莖甚至可在體內完成交配,每一支陰莖的結構都是完整的,由一個可以直立的管狀物構成。在交配過程中,成對的陰莖像是從裝在手套里的手指一樣直直地伸出來,在靠近肛門的口子裡把精液射出來,然後再送到雌性的被稱為泄殖腔的靠近肛門的惟一一個開口裡去。
跟大多數生性靦腆的雌性一樣,雌性蜥蜴對雄蜥的交配要求答應得也不那么爽快。雄性蜥蜴不敢造次,沒有得到明確的應允之前,它是不敢貿然爬到雌蜥蜴那顏色粗俗的身上去的。雄蜥蜴開動腦筋,伸出舌頭去舔吸著雌性蜥蜴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是由生在尾巴根部附近的臭腺分泌出來的,這是一種信號。雄蜥深知用心地為雌蜥服務好,是會得到滿意的回報的,它的舌頭十分的柔軟,並且有著高度的敏感,當然,主要是它舔得極其專心細緻。雌性蜥蜴很快應允了雄性的性請求,讓它爬到背上,雄性於是就伸出來它那對鉤形爪子抓住了雌性的脖子,抱緊了它的配偶。
卵生,每次生枚卵,會將卵埋在土中或藏在空心樹墩中。

保護級別

沒有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註:綠松石色巨蜥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