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寬嘴鶇

綠寬嘴鶇

綠寬嘴鶇(學名:Cochoa viridis) 為雀形目鶇科的鳥類,俗名綠鶇。體長約28厘米,是一種黑色及閃輝綠色似的鳥。頭頂與尾羽藍色;臉側黑色;兩肩至尾上覆羽暗綠色;兩翅具灰藍、黑、褐等色相鑲的翼斑;尾羽具黑色端斑;下體淡綠色。主要生活於常綠闊葉林內以及或出沒於小溪邊、常綠密林及險峻的地方。分布於中國南疆諸鄰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福建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寬嘴鶇
  • 外文名:Green Cochoa
  • 別名:綠鶇
  • 拉丁學名:Cochoa virid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鶇科
  • 寬嘴鶇屬
  • :綠寬嘴鶇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 1836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綠寬嘴鶇雌性成鳥:頭頂至頸部淡鑽藍色;眼先、眼周和眉紋黑色;耳羽暗藍色;背部、翅上覆羽、腰部及尾上覆羽均為暗綠色;飛羽黑色,各飛羽片中段灰藍色,大覆羽和2級飛羽淡黃褐色,基部褐色,各飛羽端部暗褐色,形成灰藍、黑、褐相鑲的翼斑;尾羽藍色較頭頂藍色略暗,羽端黑色;頦部淺褐色;下體綠色略沾微黃,腹部綠色略帶藍色,尾下覆羽綠色沾褐。雄鳥與雌鳥相似,但雌鳥褐色部分,雄鳥為藍色替代。虹膜黑紅色、淡褐橙黃色、暗紅色或栗褐色等,嘴黑色,跗蹠、趾、爪等肉褐色或角質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120克,♀ 120克;體長♂ 285毫米,♀269毫米;嘴峰♂ - 毫米,♀ 18毫米;翅♂ 150毫米,♀137毫米;尾♂120毫米,♀107毫米;跗蹠♂ 29毫米,♀29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內,或出沒於小溪邊、常綠密林及險峻的地方。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亦集成幾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成鬆散的混合群。多活動在林緣、荒地、草坡、林間空地和農田等開闊地帶。地棲性,善於在地上跳躍行走,多在地上活動和覓食。繁殖期間極善鳴叫,鳴聲清脆響亮,很遠即能聽見,常常固定在一處地方從早到晚不停地鳴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鳴叫最為頻繁。每日活動時間甚早,有時在早晨2:50左右即開始鳴叫,鳴叫時多站在樹下小樹枝頭,發現人後立即飛到地面,在地上通過急速跳躍前進。
主要以鞘翅目步行蟲科、叩頭蟲科、埋葬蟲科、以及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蚯蚓等其他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中南半島,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福建(廈門)。
綠寬嘴鶇分布圖綠寬嘴鶇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早的在4月末就開始繁殖。巢呈淺杯狀,結構較為粗糙鬆散,主要由苔蘚和草根構成。巢多置於常綠闊葉林下小樹上,距地高1.5-6米,有時也營巢於針樹林下。每窩產卵2-4枚。卵灰綠色,被有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7-33毫米×20-23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