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限薪令是指限制綜藝節目藝人的片酬的規定,是繼網站平台與製片方發起的演員“限薪潮”之後,對藝人天價片酬進行的限制。
2018年9月,綜藝限薪令嚴控綜藝節目藝人的片酬,每期節目藝人總片酬不能超過80萬元,常駐嘉賓一季節目下來的片酬不能超過1000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藝限薪令
- 對象:綜藝節目藝人
- 發布時間:2018年9月
- 片酬:每期節目不超過80萬元
發布背景,主要內容,內容解讀,產生影響,社會評價,
發布背景
針對影視劇演員片酬,三大視頻網站和六家電視劇公司聯合發布聲明,共同抵制藝人“天價”片酬,並限定“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能超過100萬元,總片酬(含稅)不能超過5000萬元。”聲明發布後影視劇市場冷卻,但也出現了藝人虛報低價實則不接新項目的情況。同時,也有聲音指出,演員不拍戲照樣可以接綜藝賺快錢,甚至“輕輕鬆鬆上綜藝玩遊戲的收入,也能抵上辛辛苦苦在劇組演三個月戲”。
主要內容
2018年9月,綜藝限薪令嚴控綜藝節目藝人的片酬,每期節目藝人總片酬不能超過80萬元,常駐嘉賓一季節目下來的片酬不能超過1000萬元。
2018年11月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堅決遏制追星炒星、泛娛樂化等不良傾向,嚴控片酬,堅決打擊收視率(點擊率)造假行為。
通知稱,一些文藝節目出現影視明星過多、追星炒星、泛娛樂化、高價片酬、收視率(點擊率)造假等問題,不僅推高製作成本、破壞行業秩序生態,而且誤導青少年盲目追星,滋長拜金主義、一夜成名等錯誤價值觀念,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糾正。
通知指出,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文藝節目要堅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堅守底線紅線;堅決摒棄以明星為賣點、靠明星博眼球的錯誤做法,嚴格控制偶像養成類節目,嚴格控制影視明星子女參與綜藝娛樂和真人秀節目;減少影視明星參與的娛樂遊戲、真人秀、歌唱類選拔等節目播出量。
通知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19:30-22:30播出的綜藝節目,每個節目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70%。每部電視劇網路劇(含網路電影)全部演員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超過總片酬的70%。
同時,將加強收視率(點擊率)調查數據使用管理,堅決打擊造假行為,建立健全廣電、公安等部門聯合協調打擊收視率(點擊率)造假工作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懲戒。
據悉,中廣聯製片委員會、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將制定出台電視劇網路劇(含網路電影)片酬執行標準,明確演員最高片酬限額,並作為行業自律規定發布施行。
內容解讀
按照“限薪令”的標準,單期節目單人片酬不超過80萬元,常駐嘉賓一季節目總片酬不超過1000萬元,這一紅線的確定相對於此前的片酬市場價來說,確實有著明顯差距。根據業內公認的標準,一般綜藝節目根據量級大小可分為“S級”“A級”“二線”和一般節目等類型,其中“S級”對應的藝人片酬單集可達500萬元,以一季節目10期到13期來計算,藝人作為常駐嘉賓的總節目片酬至少在5000萬元以上;而“A級”節目大概總片酬在2000萬元上下,“二線”節目為數百萬元,一般節目為數十萬元。
這個片酬標準還只是一般情況,如果遇到藝人相對熱門,或者是綜藝首秀,相關片酬還會水漲船高。以此前公布過的幾檔熱門綜藝節目為例,范冰冰在《極速前進2》中的報價為6000萬元一季,徐崢參加《食在囧途》的單期片酬為600萬元,算下來一季節目的總片酬達到7500萬元。“台灣歌手張惠妹也很搶手,片酬高達7000萬元,在報價單中備註為‘四季度三個音樂綜藝在搶人’。此外黃渤拍攝《極限挑戰》的片酬是4800萬元/季,黃磊則為3000萬元/季,還有藝人參加綜藝是按天或者按期計算的,如劉燁參加《爸爸去哪兒》是450萬元/天,林青霞參加《偶像來了》則是240萬元/期。”
因此,這次綜藝限薪令的下發,不難看出是希望對國內藝人高片酬的現狀進行徹底整治。
產生影響
有訊息人士指出,由“陰陽契約”引起的查稅風波其實早就從影視劇波及到綜藝節目,業內收到訊息,相關稅務部門也會介入,“只是具體時間和方式還不確定。”行業觀察者、“冷眼看電視”創始人楊智帆表示,不少影視劇劇組因為無法確定演員定價、新的納稅方式怎么走賬,都不敢開機,2019年電視劇產量可能有所下降,“綜藝方面未來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社會評價
對那些習慣了高片酬的藝人們來說,影視劇和綜藝的全面限薪顯然算不上什麼好訊息。但是限薪令能否落實,業內也是普遍存疑。楊智帆指出,一定時期內形成的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僅僅依靠行政指令其實很難調節,尤其是落實到執行層面,到底是演員自降片酬,還是製片方不再出高價,雙方往往處於拉鋸戰中。
楊智帆表示,隨著綜藝市場爆發,藝人成了稀缺資源,片酬上去了就降不下來。面對新的綜藝限薪令,不排除有製片方會選擇賬面片酬符合標準,但以其他形式補足藝人的方式。(楊智帆評)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不從根兒上解決,片酬下降基本沒戲。”製作單位本來就是攻守同盟,“一方面希望演員降低片酬以減少預算,另一方面又需要明星加入來保證未來的收視率和賣劇收入,但在整體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時,指望藝人自降片酬並不現實。”在他看來,不管是影視劇還是綜藝節目,只要目前的內容生產依然是圍繞明星來展開,“限薪令”就還是形式主義。(影視評論人“納蘭驚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