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穴位形態研究

古代關於經絡形態的描述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陽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說,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現代對經絡穴位進行了多次的解剖形態學觀察,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於說明經絡穴位與已知的一些形態結構的關係,並藉此探討它的實質。
第一,經絡穴位和周圍神經關係。從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組織中,以周圍神經和經絡穴位的關係最為密切。如穴位層次解剖,309穴中直接刺中神經者152穴,針刺點旁0.5cm內有神經者73穴,又如針刺解剖324穴中,有神經分布者323穴,其中與淺皮神經有關者304穴,與深部神經有關者155穴。與淺深神經均有關者137穴,顯微鏡觀察證明,穴位處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肉各層組織內具有豐富的、多樣化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
第二,從經絡循行部位來看,特別是其四肢部分和周圍神經的分布非常接近。實驗觀察,手太陰肺經自雲門穴以下近似皮神經分布。手厥陰心包經自天泉以下近似正中神經的分布。手少陰心經近似尺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的分布。
第三,經絡穴位與血管、淋巴管的關係。實驗視察,針刺309穴中,直接刺中動脈乾者24穴,針刺點旁0.5cm內有動脈乾者262穴。說明血管與穴位的關係僅次於穴位與周圍神經的關係。下肢部分穴位觀察,膀胱經的崑崙、委中、承山穴,多例數有下肢外側群的1~3條淋巴管通過。同一淋巴管通過上述3穴。牌經的三陰交、陰陵泉有1~5條下肢內側群淋巴管通過,血海有1~4條淋巴管通過,同一淋巴管也常通過上述2穴或3穴,可見經絡穴位與淋巴管的關係又僅次於神經和血管。化學跟蹤法對經絡穴位進行觀察,證實染料系經淋巴管分布。
國外對經絡穴位形態學研究已不單純固定在經穴部位觀察,而是與低電阻點(良導點)、觸發點、運動點、壓痛點等各種反應結合起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一般的解剖組織學方法外,較多地用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等。Niboyet等對家兔、人體的穴位進行組織學研究,認為經穴是由毛細血管網、神經的有髓無髓纖維、淋巴管等組成的複合體。有髓纖維一直延伸到表皮的基底層,這與皮膚的電阻變化有關。倉林讓研究了狗、貓、兔、鼠等動物的皮膚良導點的組織學,比較了各種組織與良導點的關係,發現神經組織與良導點的關係密切。Plurmmer認為體表的各種反應點如觸發點、運動點、壓痛點等大多與經穴位置一致,穴位多位於神經血管束穿過筋膜平面的孔隙處。Gunn也觀察到大多數穴位位於肌肉運動點上,即肌肉神經最接近皮膚的部位。Thomas研究了皮膚的原位叢結構,他認為原位叢主要是結締組織,但其功能與神經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能是針刺感受器。Tiheriu用同位素傅顯示出膀胱經的仆參穴至至陰穴一段,並與腎經相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