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形態學

腧穴形態學即套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腧穴的形態結構。穴位不僅是機體臟腑器官病理、生理機能狀態的反應點,而且是針灸或其它刺激因子直接作用並產生各種生理效應和治療作用的始發點。

簡介
近代學者通過屍體解剖,並聯繫針感與機能進行了許多綜合性的觀察,從經絡學說或神經、神經體液學說等多種途徑,運用實驗形態學、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等新的科學手段,從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對穴位的形態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如套用現代解剖學的方法,對穴位進行了層次、斷面解剖的研究,初步證實了穴位與神經、血管、淋巴、肌肉、肌腱之間存在有一定的關係。套用顯微鏡解剖方法研究的結果表明,穴區的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層及血管組織中都有豐富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叢和各種特殊感受器。在同非穴區結構的對比中發現,每個穴位都是血管、神經束、支、叢和游離末梢或各種神經感受區的集中區,而非穴區則不同。根據現有資料,可以肯定穴位與神經系統的關係最為密切,血管次之,與其它組織也存有一定的關係,說明穴位既不是單一的神經,也不是單一的血管,它包括某些現今已知的結構,也包括某些目前科學水平下尚未發現和認識的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