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計量

經濟計量

經濟計量學是關於如何確定經濟關係中的實際數值的分支學科。經濟計量學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26年仿照生物計量學一詞的結構創造的。這個學科的創始人除弗里希外,還有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兩人也是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共同獲 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計量學
  • 外文名:Economic measurement
理論發展,詳細內容,

理論發展

1929年
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經濟理論中關於資本主義經濟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供求關係,保持均衡的傳統說法徹底破產;經濟統計學關於預測經濟變化的所謂商情晴雨表也完全失靈,因而不得不修改舊理論、尋找新工具,以便適應商情預測,為政府干預經濟生活、防止和應付經濟危機的產生提供理論依據。
1930年
1930年底,在美國成立了包括各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國際組織“經濟計量學會”,並且從1933年起定期出版《經濟計量學》雜誌來推動經濟計量學的研究,開始 了有組織的建立經濟計量學。丁伯根承認他們發起這個運動就是為了和蕭條作戰。
20世紀初期
實際上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美國經濟學家穆爾和舒爾茨等人 ,為了適應控制價格和需求的必要,就開始對計算需求彈性的實際數值進行了探索,這已經是現代經濟計量分析工作的部分內容。另外,經濟計量學關於經濟事物之間存在可以用數學方程式陳述和推導的數量關係的思想淵源,還可上溯到1838年法國庫爾諾的《財富理論數學原理的研究》一書,那也是公認的數理經濟學的來源,因此又把經濟計量學當做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和套用,而且把兩者合起來叫做數量經濟學。

詳細內容

經濟計量學數量關係
所謂計量經濟關係就是用數學方法,根據實際統計資料,為經濟理論中闡述的經濟關係,計量出實際數值,以便用計量結果驗證或改進經濟理論的文字闡述,並且進一步解釋過去、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經濟計量學因此常被說成是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的結合。
經濟生活中各種能觀察到的經濟事物的一部分是可以計量的,表現為經濟數量;經濟數量的實際觀測數值往往因時間地點不同而異,所以叫做經濟變數。
經濟計量數學方法
一個經濟社會中比較穩定的因素的全體,構成經濟現象的基礎,叫做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特徵的數量,叫做結構參數,簡稱參數。和經濟變數不同,經濟結構和參數都是觀察不到的,經濟關係就是由參數來體現,說明經濟關係的具體函式形式叫做結構方程式。
每一種經濟關係和與之相對應的方程式及參數,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才能代表社會經濟一個部門的結構,才能成為經濟現象的數量規律,才值得去計量。所以經濟計量學實際要計量的就是這種結構參數。結構方程式只有估算出結構參數的具體數值之後,才能代表實際經濟結構,既可以用於驗證和發展經濟理論,又可用於分析、預測和決策,這就是經濟汁量分析的目的。
經濟關係的計量之所以要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進行估算,是社會經濟現象的特殊性決定的。社會經濟現象不象大部分自然現象那樣,可以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使現象反覆重該,按照人們的意圖控制現象的其他因素使之不變,單看要研究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經濟學家在研究一部分因素對另一部分因素的影響時,雖然也假定其他情況(因素)不變,卻無法做控制其他情況使之不變的實驗,而只能被動地觀測和記錄客觀世界的既成事實,進行事後分析研究。這些既成事實是各種有關因素同時發生作用的綜合結果。經濟研究只能從這些結果來倒推:形成這些結果的各種因素要怎樣發生作用才能產生這樣的結果。
變數的數值
經濟學在論述某一特定問題時,對有關的主要經濟變數之間存在相互關係的理論作為假說,表述成結構方程式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縮影,便於分析處理,就叫做模型。
經濟變數分為因變數和自變數,又可分為內生變數和外生變數,前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範圍以內決定的,後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範圍以外決定的,它們的數值變化影響前者的數值,但不受前者的影響。
內生變數在各個結構方程式內不一定都處於因變數的地位,但全部內生變數的數值最終是由整個模型的全體方程式共同決定的,所以又稱聯合因變數;建造模型就是要用全體外生變數和隨機干擾因素作為已知條件,來解釋全部內生變數的數值最終是怎樣決定的。
通常使用的方法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最小平方法,並對觀測統計資料配合線性回歸方程。這種方法要求回歸方程式的因變數是隨機變數,自變數是作為已知條件的外生變數。因此要按照代數學解聯立方程式的原理,將原模型的結構方程式體系化為以內生變數為因變數、以外生變數為自變數的簡化式才能進行。
檢驗估算結果是否符合模型根據的經濟理論,主要是運用數理統計學關於統計假設檢驗的原理,檢驗估算的參數值是否顯著地大於零。只有大於零,有關變數之間存在相互關係的理論,才得到證明;否則須繼續收集資料,再進行估算;或修改模型,甚至修訂根據的理論,再進行估算,直到得出顯著的參數估算值為止。
理論的空盒子
數理經濟學不同於經濟計量學,首先它只利用數學作為經濟理論的表述語言和推理工具,並不要求計量具體數值,所以被叫做“理論的空盒子”;其次它把經濟變數之間的數量關係看成是確定的,而不考慮隨機干擾因素的作用,因而和具體情況差距更大。
經濟計量預測
經濟計量學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之初,研究多限於計量方法的探討,實際計量工作還較少,且多集中於需求分析,能夠算做實際巨觀經濟計量分析的,只有丁伯根關於美國經濟周期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等人不斷提高丁伯根開創的巨觀經濟計量的規模和深度,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一個向企業出售經濟計量預測勞務的興旺行業。
準確性
為了改進實際經濟計量的效果,西方經濟計量學家持續在計量方法技術上下功夫,除去加大模型、擴充資料庫、改進軟體包以外,在估算方法上也有不少進展。
近二三十年來,西方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實際經濟計量的範圍擴大了許多,由於經濟計量學的內容已經比較定型,所以這些擴大的領域形成一些新的學科,如運籌學(包括線性規劃)、經濟控制論、系統分析等,都從不同側面豐富和發展了經濟關係的計量方法和實踐。
西方經濟計量學對各種經濟理論一視同仁,都可以作為建造模型的假說,並且通過計量進行驗證。儘管西方巨觀經濟計量企業的預測結果往往準確性很低,但是仍然能夠爭得主顧,據說原因在於這些企業能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內部訊息,而不在於實際預測數字的準確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