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浪漫主義學派
- 學派:經濟浪漫主義學派
- 代表人物:西斯蒙第
- 時間:19世紀初期
學說意義,理論主張,代表人物,西斯蒙第,熊彼特,經濟思想,“三種周期”,理論局限,消極影響,
學說意義
經濟浪漫主義學派代表了小生產者的思想感情和經濟要求。它從小生產者的破產和工人的貧困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及其生產和分工的破壞作用,無產階級的貧困,生產無政府狀態,財產分配的極度不平衡,繼而否定資產階級所宣揚的“資本主 義是合理的自然制度”的理論。
理論主張
由於它是用小資產階級的觀點來衡量資本主義制度的,所以並不了解這些矛盾的性質,也不知道這些矛盾產生的真正根源。經濟浪漫主義主張,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矛盾,唯一的途徑是使現代社會重新回到理想化的小生產方式中去。認為中世紀宗法式的農業和行會手工業是最美好的生產方式。呼籲國家採取措施,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實現宗法式的合作關係,以求得財富分配的平等和實現普遍的社會福利。
代表人物
西斯蒙第
經濟浪漫主義學派創始人西斯蒙第,他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又是一位歷史學家。出生於瑞士,但長期生活在法國,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開創了經濟學人本主義的傳統,因而被稱為經濟學家中第一位認為人比物更重要的人。他所提出的人道主義經濟倫理思想,雖然在現在看來只是一種經濟上的浪漫主義,但也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把握,而且對現代經濟的倫理秩序以及和諧社會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啟示。
熊彼特
約瑟夫·熊彼特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浪漫主義經濟學家,他在1911年發表的成名之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提出的“創新理論”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熊彼特首先用靜態方法分析了社會經濟的“循環流轉”,然後從“動態”和“發展”的角度通過引進“企業家”和“創新”而導出了資本主義。“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而言的。
經濟思想
按照浪漫主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而言的。
在浪漫主義經濟學家熊彼特看來,所謂資本,就是企業家為了實現“新組合”,用以“把生產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產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槓桿”和“控制手段”。資本不是具體商品的總和,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業家和商品世界之間的“橋樑”,其職能在於為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的條件。熊彼特分析了“企業家利潤”及“利息”的產生。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只有在實現了“創新”的“發展”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才產生利潤,才有資本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其總支出;這種“餘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在熊彼特看來,這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
關於“利息”的形成,經濟浪漫主義學家熊彼特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利息實質上來自“剩餘價值”或“餘額價值”。在正常的經濟生活里,除了上述“餘額”或“剩餘”外,沒有別的東西能產生利息。而這種“餘額”或“剩餘”,如前所述,乃來自“創新”所引起的“經濟發展”。因此,在“循環流轉”的情況下。也就是在沒有“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就不會有利息。第二,“發展”帶來的“餘額”或“剩餘”價值,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家利潤;一類是同“發展”本身相聯繫的結果。顯然,利息不能來自後者,因此,利息只有來自也必須來自“企業家利潤”。利息便是從這種報酬中支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第三,在一種通行“交換經濟”也就是“商品經濟”的社會裡,利息不是暫時的,而是一種永久現象。
“多層次”商業周期理論
浪漫主義經濟學家熊彼特分析了商業周期的形成和特點。熊彼特認為,由於“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的出現,不是象人們按照“機率論的一般原理”所預料的那樣連續均勻地分布在時間序列之上,而是時斷時續、時高時低的,有時“群聚”(即“成組”或“成群”),有時稀疏,這樣就產生了“商業循環”或“商業周期”。同時,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新”是多種多樣、千差萬別的,因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就有大小、長短之分,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動。
到1926年《經濟發展理論》德文修訂再版時為止,熊彼特尚未發展到“多層次”的“三種周期”理論;當時他的心目中所考慮的,主要也還是為期大約9年到10年的“尤格拉周期”,也就是仍為單一的商業周期理論。不過,熊彼特當時已經表現出對他自己的商業周期理論不甚滿意的情緒。他在本書第六章“商業周期”的開頭就寫道:“關於危機的理論,更正確地說,關於經濟重複變動的理論,甚至還不象已經闡述了的關於企業家功能、信用、資本、貨幣市場、利潤和利息等理論那樣,有一個對主題比較令人滿意的表述。”他又寫道:“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只是一個骨架;我自己所許諾的徹底研究尚未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計畫,象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一段長的時期。”
“三種周期”
理論局限
經濟浪漫主義儘管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各種矛盾,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由於它不懂得資本主義正是從小生產的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看不到資本主義大機器是代替中世紀小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最終只能流於反動的空想。這一學派的思想後來受到列寧的批判,而馬克思還是認為西斯蒙弟的思想與李嘉圖相比略有不同的。
消極影響
經濟浪漫主義思想學派對中國的危害:
一是以為速度上去了就意味著發展,一味盲目擴大投資規模,追求高速度。結果,許多項目沒有效益,大量資金被積壓浪費。二是以為只要有資金就能發展,以各種手段搞社會集資,而又用於盲目投資。
三是以為能賺到錢就是發展。“一切向錢看”。為了賺錢,大量資金從生產流通領域被抽走。
四是以為只有放任自流才能發展。對必要的巨觀調控和管理採取抵制態度,自行其是。一方面大量的盲目建設和重複建設造成了驚人的浪費;另一方面則用虛報浮誇來敷衍上級。其結果不僅造成了巨觀經濟的嚴重失控。五是以為光抓經濟就能實現經濟發展。忽略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