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

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

《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是荷蘭經濟學家簡·丁伯根編著的經濟學著作,1956年首次出版。

《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運用了21個經濟計量模型,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中地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論述了資本主義國家最常用的經濟政策工具的影響、效率和限制問題,主要包括經濟政策的形成過程、目的與手段,經濟模型,定量政策,定性政策和改革,經濟政策的組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
  • 外文名: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AND DESIGN
  • 作者:簡·丁伯根
  • 創作年代:20世紀50年代
  • 字數:23.6萬
  • 類型:經濟學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一書從定量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該書是對有關經濟政策制定的主要輪廓的系統闡述。該書共分八章,書後有一附錄。
第一章為“經濟分析對經濟政策設計的作用”。分別考察了經濟過程及其決定因素、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和邏輯,以及經濟政策的目的。由此指出經濟分析的作用是:判新目的和相容性,包括手段在內;在目的和手段已確定並且它們具有相容性的前提下,尋求最佳的政策。政策制定的程式是:計畫、設計。即對各種可能的後果做出評價並進行選擇及政策的實施。
第二章為“經濟模型“。模型是對自然的、技術的、法律的數據和主體的行為的定性和假定,由模型推導出結論需要注意演繹推理可能帶的危險。該書把國家分為開放經濟和封閉經擠,把問題分為動態問題和靜態問題,把模型分為巨觀模型和微觀模型。
第三章為”定量政策“:既定結構中對境況的調節:(Ⅰ)封閉經濟。使用幾個實例,說明了封閉經濟中定量政策制定過程中有關計畫、設計、評價、選擇等的一些注意問題。
第四章為“定量政策(Ⅱ),開放經濟和經濟組”。重點分析多目標政策問題,這是大多數國家定量政策的一般形式。一般可由一個聯立代數方程組來解決;若目標間存在不相容性,則或者是政策工具相關的結果,可以增加工具或者嚴格區分下各種工具來解決。 短期、長期目標之間的矛盾也可以通過選用更多的工具來解決。
第五章為”定性政策:在既定基礎中改變結構”。“定性政策就是改變社會組織的最基本的因素,即改變那些不影響精神方面或個人之間基本關係的因素。"其政策手段有數量限制、內在穩定器、價格和稅收體制的變化、壟斷以消除惡性削價活動等,還分析了投資項目評價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第六章為“改革:基礎的變化”。改革會影響到精神方面和個人之間的基本關係,其政策工具有社會保險制度、最低收人和有保證的最低就業水平、機會的均等化、貨幣改革、產業民主、國有化等。由分析可以得出:”適用於定量的系統論述,對定性政策和改革是不大可能的。”
第七章為“烏托邦:對人類本性的誤解?”該章分析些不能被人們所接受的“改善社會”的政策手段,並由此說明,改革有一定的社會極限,這些極限取決於許多歷史的、社會的條件。
第八章為“關於經濟政策之組織的幾點評論”。經濟政策的準備和實施過程需要有一定的組織機構來完成,經濟政策的組織應當以各種手段和工具為基礎,而且在各個執行環節和經濟政策的計畫、協調、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簡·丁伯根提出了應該如何應對。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經濟分析對經濟政策設計的作用
本書的研究對象
經濟過程及其決定因素的概述
經濟政策的邏輯:經濟分析對經濟政策設計的作用
經濟政策的目的
個人目的和集體目的中的不相容
關於目的的一些建議
經濟政策的手段
第二章 經濟模型
模型的範圍
由模型得出的幾個結論
本書模型用例概述
封閉靜態模型
封閉動態模型
開放的靜態巨觀模型
開放的靜態微觀模型
開放的動態微觀模型
多國模型
第三章 定量政策:既定結構中對境況的調節;封閉經濟
問題的性質:迄今較多使用的實際方法定量經濟政策的邏輯
暫定解:工具的效率
解的評價和修正
調節就業和貨幣均衡的方法
經濟發展政策的主要問題
封閉經濟中部門政策的例子:運輸
第四章 定量政策開放經濟和經濟組
開放經濟中就業、貨幣均衡和國際收支均衡的調節方法
開放經濟的多目標政策
開放經濟中的部分政策例子:農業
政策制定者眾多條件下的定量經濟政策:(一)國際定量經濟政策
政策制定者眾多條件下的定量經濟政策:(二)壓力集團
第五章 定性政策:在既定基礎中改變結構
定性政策數量
限制內在穩定器價格和稅收體制的變化
壟斷
管理的集權或分權
投資項目評價
第六章 改革:基礎的變化
改革
社會保險制度
最低收入和有保證的最低就業水平
機會的均等化
貨幣政策
生產決策的集權
產業民主
國有化
概括與結論
第七章 烏托邦:對人類本性的誤解?
引子
完全自由
完全國家管制
生產合作社(生產協會)
貨幣的廢除
收入的完全均等化
完全免費服務
第八章 關於經濟政策之組織的幾點評論
機構的數目、性質和它們的任務
經濟政策的計畫
協調與決策
實施
監督
國際經濟政策

創作背景

經濟政策的研究,是簡·丁伯根研究計量經濟學的歸宿和他的經濟研究的主要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他就研究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時間效應問題,並運用計量經濟方法討論了荷蘭如何對待大蕭條的經濟後果。戰後,在任中央計畫局局長時期,他進一步把重點轉到了政策的制定上,致力於把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用於經濟政策,試圖建立能夠進行短期發展預測和對確定的政策目標計算政策措施的模型。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簡·丁伯根發表了多本經濟政策方面的專著,其中《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是他經濟論著中代表性的一本論著。

作品思想

一、經濟分析對經濟政策的設計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對政策目的的選擇和制定提出一些建議或提供些涵義, 這些建議包括:
(一)在設計政策時要考慮到新的事實和新的觀點、新的環境、新的變化,這些新的情況可以影響政策的內容以及後果。
(二)經濟分析可以幫助消除某些不相容性,在政策目的中容納其他一些內容。
(三)使只是模糊感覺到的那些目的具體化,或者重新修訂目的,創造出新的目的。這些可能涉及對社會不同或負的滿足程度進行比較。作者認為,經歷過一番“轉變”的人,例如經過培訓或者治療,可能能夠進行上述比較。
二、闡述的收入分配問題,這是對此類問題的精確論述的一種嘗試。模型使用包括了人均產量,收入不均等程度、稅率、一般工資政策中的計件係數、家庭津貼水平等度量在內的福利函式,通過分析各變數的變化對收入不均程度的影響,指出:人口平均技能的改進將縮小工資差別:家庭律貼的增加雖不影響總生產,但卻影響分配。
三、分析投資項目的適當選擇來研究稀缺資源的充分使用問題。這是一個含有間接條件的動態規劃問題,比較複雜。投資項目的選擇,要考慮以下因素:項目今後對國民收人所做的全部貢獻的現值,以及全部所選項目加上私人部門未來對國民收人的貢獻的現值總額。
四、討論了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均衡,貨幣均衡、投資量、國內價格水平、收人分配等問題。所採用的工具變數為:政府支出、工資率、匯率、貼現率、債務政策、間接稅和直接稅稅率等。簡·丁伯根指出,從長遠看,維持國際收支均衡是必要的,充分就業和防止通貨膨脹也是當時的兩個政策目的,政府支出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而利率則無多大作用。
五、開放經濟下的多目標政策的制定問題,作者是通過舉例來討論的。簡·丁伯根建議,此類問題可以採取兩階段方法來解決:先採取手段,對整個經濟的一些主要經濟政策問題求得暫時解,然後再蒐集這些表示一般經濟活動水平的數據,採用類似的方法來求解。另外,可以從問題的形式和實質方面進行考慮。

作品影響

《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是經濟政策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資本主義國家受到高度重視,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巨著”,“為經濟政策的制定開了一條新路”。

作品評價

經濟學家褚葆一:《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是我們研究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不可忽視的一本重要著作,而且,由於本書在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同時,涉及了經濟政策某些一般原理和技術性方面,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供我們參考。

出版信息

1956年,《經濟政策:原理與涉及》由阿姆斯特丹北荷蘭出版公司出版。
1988年1月,《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中譯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張幼文譯,蔣士駒校。

作者簡介

簡·丁伯根(1903—1994),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荷蘭科學院院士。1903 年生於荷蘭萊頓。1931年,他成為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兼職教師,1933年成為設在鹿特丹的荷蘭經濟學院的兼職教授。1945年,任荷蘭中央計畫局局長。他還曾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顧問、聯合國各種機構的顧問、聯合國發展計畫委員會、1966年至1975年的主席。1973年,他成為萊頓大學教授,1973年退休。他與弗里希是1969年的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