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黃金律

經濟成長黃金律

“經濟成長黃金律”是獲得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提出的。菲爾普斯沿著羅伯特·索洛創立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思路,發現了著名的“經濟成長黃金律”。他認為,經濟成長的目的不是產出的不斷擴張,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本積累存在一個最優水平,如果一個社會儲蓄率過高的話,就會降低人們的長期福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成長黃金律
  • 角度:社會經濟福利角度
  • 數量關係儲蓄和消費
  • 現象:“經濟動態失效”
  • 提出者埃德蒙·費爾普斯
主要內容,中國借鑑意義,

主要內容

索洛增長模型中,投資是經濟產出增加的關鍵決定因素。投資增長和資本存量增加源於儲蓄率上升。一般規律是,隨著儲蓄率上升,投資和經濟中的資本存量就會增加相應的產出水平也會上升。戰後日本和德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實踐,驗證了一國的儲蓄和投資是決定其人均資本存量和收入水平的關鍵性因素。 既然高儲蓄率可以帶來更高的收入,是不是儲蓄率越高越好呢?有沒有最優的儲蓄率?費爾普斯正是在研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於1961年發現了“黃金律水平”:欲使每個工人的消費達到最大,則對每個工人的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勞動的增長率。事實上,“黃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長路徑中勞動與資本配置最佳化的條件,即將勞動與資本比率視為一種最重要的經濟關係,通過調整勞動與資本比率,或以確定一種可預期的經濟成長。假定經濟可以毫無代價地獲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資本,但將來它不得不生產出更多的資本存量。如果目標是走上使每個工人的消費最大化的穩定增長道路,黃金律決定的數量是一個經濟一開始應該選擇的每個工人的資本量。

中國借鑑意義

“黃金律水平”,給出了判斷一個經濟是正處於、高於還是低於“黃金律”狀態的數量標準。市場經濟本身Jl=不會自動地趨向於“黃金律”穩定狀態。為了實現穩定狀態的人均消費最大化,政府應當通過政策選支持“黃金律”穩定狀態的資本存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率基本上保持在33%至43.4%之間,這一比率偏高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正由出口導向型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十年,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成長的一個邊際要素,但在其被寄予厚望的時,存在明顯隱憂。上半年,受通脹期增加等因素影響,消費者信心指和消費者滿意指數處於低位,消費預期出現了不確定性,城鎮居民可配收入、社會商品零售增額增速也在放緩的趨勢。城鄉收入差距、行工資差距、總體收入差距擴大尚未現明顯的逆轉跡象,最終消費增速於經濟增速,居民總體上對分享增的感受不足,“無感”增長成為制約國經濟進入“黃金律”路徑的核心障礙。
要使我國逐步步入“黃金律”增長路徑,巨觀政策需要立足於遠期視野,破解短期的兩難困境,以加積極的民生財政政策對沖短期縮性的貨幣政策。降低儲蓄率,提消費率,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必然擇。這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可持增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為此,應低稅收,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增農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完善社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水平,進一步低過高的儲蓄率,擴大消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