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因素分析理論又稱經濟成長要素分析理論:一種通過對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及其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進行數量分析和國別比較,尋求更快地增長的理論。
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亞當·斯密論述了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積累使生產者人數的增加,可以促使一國人民的真實財富與收入的增加。此後,李嘉圖、馬歇爾、熊彼特等也不同程度地對經濟成長的因素進行過分析。繼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創立經濟成長理論之後,美國經濟學家肯德里克和丹尼森從60年代開始,進一步對經濟成長因素進行分析,並進行國別比較,以便尋求到更快地增長的途徑。肯德里克的特點是從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的實際統計資料出發進行經濟成長率的相互比較和全部要素生產率的分析,丹尼森則是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和考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成長因素分析理論
- 又稱:經濟成長要素分析理論
- 出處:《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時間:17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