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學科

經濟史學科簡稱“經濟史”。以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即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科。它的分支學科,有以生產力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有以生產關係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有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過程為研究對象的。經濟與社會的其他領域關係密切,為了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變化的原因、過程與後果,必然涉及經濟政策、經濟思想、階級鬥爭諸因素。因此,經濟史又被稱為“社會經濟史”。經濟史是經濟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也是歷史科學的基礎學科。經濟史學科的對象是經濟演變過程,是把經濟作為一個動態體系來研究的。這決定經濟史學科的研究必須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採取歷史的觀點和歷史的方法,同時兼用經濟學的方法。在這種意義上,經濟史是一門邊緣學科。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很早就注意、記載和研究人類改造自然以謀生的經濟活動的歷程、經驗和認識到的規律。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即甲骨卜辭中,有大量關於生產活動的記載。

司馬遷著《史記》,辟有《平準書》、《河渠書》、《貨殖列傳》等篇章。它們具有經濟專史的雛形。班固所著《漢書》,有寫西漢一代水利史的《溝洫志》,有記載各地戶口、物產的《地理志》,《食貨志》更涉及西漢財政經濟各個主要部門的發展過程,具有國民經濟史的雛形。此後,關於記載財政經濟過程的著述愈來愈多,分類愈來愈細,敘述愈來愈詳。從總體上看,它們大都側重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措施及實行後的利弊得失,多屬史料的性質。人們對經濟發展的認識,是從事實、現象到本質、規律。對經濟發展過程的敘述、研究,先於經濟學範疇和經濟理論的產生。經濟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指導和推動對經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認識。中外各國經濟科學的發展莫不如此。在歐洲,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分析經濟歷史與經濟現狀中抽象出經濟範疇和理論觀點,並以經濟歷史即不可改變的事實作為自己立論的依據,創立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即近代的經濟學。近代經濟學對經濟歷史的研究起了奠定基礎的作用。以資產階級經濟理論指導的近代的經濟史學,其產生始於18世紀。先是商業史、物價史、貨幣史、農業史、工業史等部門經濟史和一些地區經濟史、企業史、一些領主與資本家的家族興衰史等等。到19世紀中葉,出現以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整體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國民經濟史。這標誌著經濟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過程的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從19世紀40年代起,注意研究各國經濟史,主要是英國經濟史。這種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於1886年11月5日寫道:馬克思“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的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頁)。馬克思、恩格斯把他們創造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理論用於指導經濟史的研究,使經濟史學科成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史學亦從此誕生。20世紀頭30年,西方的各種經濟史的理論與方法先後傳入中國,中外學者研究中國經濟史的著作相繼問世。經濟史學科的特點是從特定地區、特定時間內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具體過程中揭示其發展規律,抽象出經濟概念、範疇和理論。有關經濟史學科研究內容的抽象,屬於經濟史學通論。以經濟史學科為研究對象的,屬於經濟史學概論。經濟史學科的任務是通過對世界和具體國家、地區、部門、行業、企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過程的研究,闡述該國、該地區、該部門、該行業、該企業經濟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為認識它們的來龍去脈,為改造它們,為社會科學首先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提供堅實的依據和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