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主義

經濟主義

經濟主義是國際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機會主義思潮。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代表人物是普羅柯波維奇、庫斯柯娃。其基本特徵是:認為經濟鬥爭對無產階級的發展和解放鬥爭有首要意義,工人運動的座右銘就是“為改善經濟狀況而鬥爭”。主張工人階級為眼前經濟利益而鬥爭,由資產階級進行政治鬥爭。崇拜工人運動的自發性,貶低和輕視革命理論的作用,要求放棄工人階級的獨立政治要求和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的工作,阻止把自發的工人運動變成自覺的工人運動,企圖使無產階級在政治上成為資產階級的附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主義
  • 外文名:Economic nationalism
  • 產生:19世紀末
  • 特徵:追求眼前經濟利益
形成,發展,

形成

經濟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於俄國工人運動內部的一種以單純追求工人眼前經濟利益為特徵的機會主義思潮,是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變種。主要代表為普羅柯波維奇、庫斯柯娃、馬爾丁諾夫等人。
其主要思想為:(1)以“批評自由”為旗幟,篡改馬克思主義;(2)否認革命理論,崇拜自發性,不了解革命鬥爭中自發性和自覺性的辯證法。它否認工人階級的最高政治形式,即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必要性,維護組織上的渙散狀態和手工業方式,使無產階級在政治上成為資產階級的附庸。(3)反對政治鬥爭,崇拜經濟改良,宣揚庸俗的經濟決定論。認為工人運動的座右銘是“為改善經濟狀況而鬥爭”,認為在工人運動中經濟鬥爭具有首要意義,政治鬥爭則是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事。無產階級的政治任務只是從國家那裡爭得某些減輕自己困苦的施捨,而不是推翻專制制度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發展

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深刻批判了經濟主義的錯誤觀點,著重說明了革命理論的意義和政治鬥爭與經濟鬥爭的辯證關係。認為經濟主義崇拜自發性,只能把工人運動引向經濟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意識不可能自發產生,而必須向無產階級進行灌輸。他申述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重要意義,深刻剖析了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通過政治鬥爭才能改造舊制度,實現無產階級根本的經濟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