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城

綏遠城

綏遠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於歸化城東北築綏遠城,設綏遠城廳,為綏遠將軍駐所。1912年改為綏遠縣,1913年和歸化縣合併,改名為歸綏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綏遠城
  • 位置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 時間:1912年
  • 經典:內蒙古博物館
  • 又稱:“新城”“滿城”“駐防八旗城”
始建,城牆,城內建設,著名景點,

始建


綏遠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又稱“新城”、“滿城”、“駐防八旗城”,曾駐防八旗兵3000多人和隨軍家屬1萬多人。

城牆

城垣周長1960丈,通稱“九里十三步”(以一步五尺計)。城為正方形。東、西、南、北各面的中央各開一門,門的上面建城樓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樣;每個門的正對面,又都各建有“箭樓”一座,系二重式。在四個城角牆上又築一組二重七楹式的高樓,這就是簡稱的“角樓”,它陪襯著四面的正城門樓為一個整體。四個城門名稱,都是由朝廷命名:東城門名“迎旭”,北城門名“鎮寧”,西城門名“阜安”,南城門名“承熏”。在各城門對面的箭樓左右,到各城門的左右兩側(包括便門),建成一個月牙式的半圓城牆,來環衛每面的城門,這就是“瓮城”。

城內建設

四面的城牆各高二丈九尺五寸,頂寬二丈五尺,底寬三丈五尺
。每面城牆上都有突出的四處加寬垛牆,通稱為“城牆垛口”,也稱“堆拔”、“瞭望台”。台上各建有“堆房”三間(值哨房)。城牆上共有“堆拔”16處。既有“哨台”、“哨房”,又是安放炮位的地方。城牆內靠近城門處,建有上牆的梯道,俗稱“城牆馬道”。車馬人員、軍械運輸都經此“馬道”上下城牆。牆上面可並列同行三輛馬車。城牆都是一色巨型大青磚砌成,內里為三合灰泥壓碾,城基為花崗岩石條砌築,為明三暗二式。南城牆的兩邊各建有牆下“水閘”,用以雨天排水使水歸入護城河內。在護城河與城門正對處,各建有吊橋一座。這座新建的綏遠城,雖不比金湯之固,也稱得起是難攻的堡壘。
城內的中央處,建有比四門還高的一座大“鐘鼓樓”。它是二重五楹式。鼓樓的第一層正面的左右台階上,左面懸鐘一座。右面掛鼓一面。第二層樓檐下正面中央懸掛有木質巨匾一塊。上雕刻漢文“帝城雲裹”,為綏遠守軍定安手書。在北面有朝中兵部頒刻的木質“玉宇澄清”巨匾一塊。最上層為“玉皇閣”匾。清制:城內每天晚上初更(晚九、十點鐘)、五更(晨五點左右)有專人擂鼓敲鐘(擂鼓三通,鳴鐘108響),以為城中兵丁及眷屬的作息號令。鐘鼓樓的下面,每面都開有高大的城門洞,形成鼓樓下的十字形樓洞。以此通向東、南、西、北四大街。各街走向的盡頭正是各方的城門。四條街上建有鋪面商號房屋計1530間。
將軍衙署是綏遠城的最高權力機關。將軍府築於城內鼓樓稍西的毗鄰處。綏遠城將軍為武職一品封疆大吏。
城內西南角建有“小教場”,是為旗軍武士、馬、步兵考試地方。考試合格者由將軍親自批准為正式馬、步或養育兵稱號。
城西門外建有“演武廳”、“大教場”。這是綏遠城將軍平時檢閱和操練八旗勁旅的大操場;戰時則是將軍出征點將和選拔軍隊的出發場地。
南門外,三里處建有接官廳,俗稱“南關”,是接待朝廷各級官員進城的地方。東西門外均建有娘娘廟。城內建有各種廟宇,如旗纛廟、財神廟、家廟、山神廟、馬神廟萬壽宮、城隍廟、文昌閣、關帝廟、菩薩廟等。其中菩薩廟是先城而建的。
綏遠城

著名景點

1將軍衙署
將軍衙署設於城內中心鼓樓西側。按一品封疆大吏規格建造,磚木構制,占地面積約三萬平方米,共有一百三十二間房屋。清代曾有七十八位將軍在此任職,是管轄綏遠城駐防八旗、歸化城土默特旗,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和節制宣化和大同綠旗兵事務的機構。衙署內有綏遠城將軍辦公復原陳列展覽及綏遠城八旗駐防歷史概覽。
2內蒙古博物館
坐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於1957年5月1日,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