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鎮

綏化鎮 隸屬原綏化縣管轄,今為綏化市市區。濱北線與綏佳線鐵路於此交匯。

綏化鎮,原名“北團林子”,因地處草原密林地帶而得名。放荒招墾前,此地由南而北有三大片“團林子”,分稱“南團林子”、“腰團林子”、“北團林子”。清代,先後隸屬呼蘭城守尉、呼蘭廳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綏化鎮
  • 別名:北團林子
  • 所屬地區:隸屬原綏化縣管轄,今為綏化市市區
  • 人口:16萬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1862年(清同治元年),清廷實行“開禁政策”後,商民接踵而來,至光緒初年已形成集鎮。1878年(清光緒四年),“劃分街基,開鑿城池”。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於北團林子設定理事通判廳,取名“綏化”,成為綏化廳署駐地。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重劃城基,修築城牆,周長13.4里。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綏化廳升改綏化府,遂為府城,俗稱“綏化城”。綏蘭海兵備道署駐綏化城。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將綏化府改為綏化縣,設定城區。城內劃分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1914年6月,綏蘭道公署駐綏化城。1928年呼海鐵路正式通車,人煙漸稠,街區向東發展。東北淪陷後,1932年全鎮居民達到4908戶,2.36萬人,初設城區保,1939年改設綏化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縣城區,1951年改為第一區,1955年設定綏化鎮。1956年3月,設定綏化專區,專員公署駐綏化鎮。1958年秋,將綏化鎮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綏化鎮公社。1966年11月,將鎮外10個生產大隊劃出,成立城郊公社。1969年改稱綏化鎮。

經濟發展

城鎮人口迅猛增加,到1980年全鎮總人口(含近郊4個生產大隊)達到16萬人,其中回、朝鮮、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659人,占1.03%,是全省縣轄鎮中最大的鎮。1982年12月,批准綏化“撤縣設市”後,1983年3月撤銷綏化鎮和原城郊公社,於市區內分設吉泰、紫來、大有、愛路、東興、北林6個街道辦事處,共為18.7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