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花

絹花

絹花也稱京花兒,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中國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用絲 織物制花的技藝。到了唐代,絹花更是婦女的主要裝飾品,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再現了宮中婦女簪花戴彩的情景。此後絹花製作傳入日本、朝鮮。

明朝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大街是北京絹花的發源地。2008年,北京絹花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韓國的絹花工藝——宮中彩花——被韓國文化遺產局指定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124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絹花
  • 外文名:Silk Flower
  • 拼音:juànhuā
絹花記載,絹花製作,產地分布,出土文物,

絹花記載

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製作絹花的中心。
北京絹花北京絹花
據《燕京歲時記》載:"崇文門外迤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產和銷售"京花兒"而得名。製作絹花的主要原料是真絲織物,也有少量的棉織品,還有染料、鐵絲、澱粉等。絹花的製作過程是: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乾、定型、粘花、組枝等工序。有什麼樣的鮮花,就有什麼樣的"京花兒",藝人們做出的朵朵絹花,嫣紅奼紫,千姿百態,仿佛能使人嗅到陣陣花香。

絹花製作

北京製作絹花的藝人,在清代是劉享元,人稱"花兒劉"。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金鐵鈴製作絹花金鐵鈴製作絹花
近代製作絹花的知名藝人,有金玉林,人稱"花兒金",他的代表作是"十丈珠簾"菊花;張金成,他的代表作是"懸崖菊";蘇寶章,他的代表作品是"二尖西番蓮";張德啟,他的代表作品是"柱頂紅"。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絹花又向著實用方面發展,有戲劇花、胸花、帽花、裝飾瓶花、生日蠟燭花、禮品花、宴席盆花、結婚禮服花、光榮花等。絹花行業近年來又湧現了大批技藝新秀,一代新人在成長,古老的絹花手工藝後繼有人。2009年,金鐵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徐汶靜被命名為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1月,黃水路被韓國文化遺產局指定為“宮廷彩花文化遺產傳承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124號)。
韓國宮廷彩花韓國宮廷彩花

產地分布

主要產地:河南魯山 廣州 義烏 瀋陽 西安 河北
河南魯山趙村絹花市場位於河南省會鄭州西南方兩百公里處,以“中原獨秀”著稱的國家4A級旅遊勝地石人山風景區內。這裡交通便利,距焦枝鐵路魯山站四十公里,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約九十分鐘的車程。三一一國道貫穿而過,正在建設的太原至澳門、鄭州至石人山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形成立體交通網路,可謂上得天,游得地,徜徉來去。 趙村鄉最早從一九九八年開始規模性地從事絹花加工,到二00四年,趙村絹花生產銷售已成氣候,規模性生產企業發展到十八家,投資總額八千餘萬元人民幣,年創產值七千餘萬元,營業收入八千餘萬元。擁有本地批發市場一條街,有批發門店十七家,省內外直銷點十五個,為絹花配套的瓷瓶等批發門店五家;帶動本鄉加工、銷售農戶四千五百餘戶,從業者有一萬四千餘人。年銷售額達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創利潤一千五百多萬元,且輻射帶動魯山縣堯山、下湯、瓦屋、魯陽等十個鄉鎮加工、銷售人員七千餘人。如今,在趙村鄉周邊已經形成東起朱家墳,西至小爾城,方圓三公里以中湯村為中心的絹花生產批發基地,從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到批發銷售一條龍經營,初步形成“基地+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由於趙村絹花質優價廉,行銷成本低,不僅在內地闖出市場,而且遠銷海外,已經建立銷售往來的有印度、俄羅斯、韓國、日本、朝鮮、荷蘭、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趙村鄉已成為內地絹花生產批發的領軍地。
日本絹花花簪日本絹花花簪

出土文物

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束完好的絹花,色彩鮮艷,姿態盎然,足見當時製作絹花的技藝已是相當成熟了。絹花在我國宮廷和民間婚、喪、嫁娶、壽誕、節日等風俗活動中,有著廣泛的用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