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絹花
- 外文名:Beijing silk flowers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Ⅶ-70
- 申報地區:北京市崇文區
- 傳承人:金鐵鈴
- 相關技藝:大莊絹花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源流
![金鐵鈴製作絹花 金鐵鈴製作絹花](/img/b/050/nBnauATYiNWMkFGM0YmY3gDMxAjMykTYmlDN2YDMlZDOwMGNxATOhlTO5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絹花文化
絹花也稱“京花兒”,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左鬢角上有塊傷疤,每天都要讓宮女們採摘鮮花戴在鬢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鮮花調謝。一個心靈手巧的宮女用棱、綢作成假花獻給貴妃。後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逐步發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唐朝著名畫家周仿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繪出了當時婦女戴花的情景。北京盛產的絹花大約始於明代。到了清代,絹花更為盛行,清宮內府御用工場所設的各種作坊就有“花兒作”,專司承造各色綾、綢、絹、紙、通草、米家等供宴會、飾戴用的花。清朝著名的民間藝人劉亨元製作的“花兒劉”絹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北京崇文門外花市大街,就是當時“京花兒”生產和銷售的聚集地。100多年前,這裡制花作坊鱗次櫛比,制花名師高手雲集。《燕京歲時記》載:“崇文門外迄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京師孟春之月,兒女多剪彩的花或草蟲之類插首,日鬧嚷嚷,即古所謂‘鬧裝’也,是即綾絹花之濫觴。”
![絹花製作 絹花製作](/img/3/098/nBnauI2NldTNykTOlZGMlVjZlJDM3kTOhdTZxUWZ0kDN1MGOmhDNiVGZyY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