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異化

統計異化

統計異化是指人們在利用統計手段分析社會現象、探討社會普遍規律的過程中,統計從被人支配的手段這一角色中脫離出來,反而作為一種支配者的力量同人相對立,統治人、控制人、支配人,從而給人類及社會造成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統計異化
  • 類型:經濟詞條
表現形式,根源,克服,

表現形式

統計數據失真——把統計作為誇大事實、隱瞞真相和迷惑他人的工具。這時的統計數據“統計者”精心挑選出來的,這些統計數據或者是由偏的樣本而來、或者是刻意挑選的平均數、或者通過混淆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來達到目的。例如,美國安然公司從一個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一夜之間變成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它有意識地利用統計手段向公眾隱瞞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複雜的關聯交易。事實上。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總計達6億美元,且隱瞞了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安然成功塑造了其盈利的光輝形象,但隨之帶來的是眾多投資者的破產、交易對象的巨額經濟損失等。
對統計數據的盲目崇拜——萬能統計論。由於統計學吸取了現代數學的相關理論(尤其在結合了機率論原理的基礎上),具有了可以用少數樣本推斷總體的特徵之後,似乎變得很神奇。它被作為衡量任何社會現象的“萬能尺度”,社會現象似乎只有具備了統計數據才變得真實可信,反之則毫無說服力。此種現象在醫學領域尤其嚴重,例如:幾年前,有調查員發表了關於抗組織胺藥物的報導:“所有的數據都證明,在經過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後相當大比例的感冒能夠治癒。”這引起了傳媒的大肆宣傳,並興起了抗組織胺藥物生產的熱潮。不錯,服用上述藥物的確能在一個星期內治癒感冒。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我們會發現一個早就了解的事實——即使不服用上述藥物,一般而言,感冒在七天內也能痊癒。

根源

造成統計異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這些原因中,筆者認為以下這幾方面是關鍵性的:
第一,統計主體的問題。首先,人們對自己在統計過程中所扮演的主體地位認識不清,導致人們喪失了對外界事物原有的感知能力與判斷能力,沒有意識對媒介所傳播的統計數據進行甄別與證實,往往會不加選擇地將其作為確定自己生存狀態與生存目標的參照系統,進而出現對統計數據的盲目崇拜。甚至放棄自己的主體地位,成為依附於統計手段、為統計數據服務的客體。此時,統計由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等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變成為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最終目標。其次,從統計工作的領導者和工作者來看:領導者對統計工作的主觀和無知,隨意撤換統計人員,由於小集團的利益肆意篡改統計數據;統計工作者理論、專業及實踐知識不足,工作作風不過硬、工作態度不嚴謹都是造成統計異化的原因。
第二,統計學本身的特點。首先,對統計學學科的本質及特點理解不透。統計學的本質是以數據來解釋現象,即數據只是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它的宗旨是探索社會現象的內在數量規律性,而不是純為統計而統計。其次,混淆統計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統計學是一門套用性很強的學科,由於幾乎所有學科都要研究和分析數據,所以統計學與幾乎所有學科領域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再加上統計能夠以少數樣本來推斷總體的特徵,統計手段被神化了,它就被理所當然的作為衡量任何社會現象“萬能尺度”而存在了。再次,統計學在衡量不同社會現象時會使用不同的統計指標和統計方法。如對年齡的統計就有實歲、虛歲,如果事先統計人員對此不做統一規定,結果就會混亂。最後,在利用統計手段從樣本推斷總體特徵時。是會存在一定誤差的。這是由調查方式本身所決定的,即樣本僅包含總體的部分個體(而非全部個體)所致,即樣本的代表性是不完全的,所以無論所採取的統計手段多么精密,這部分誤差是沒辦法消除的。
第三,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首先,從經濟環境來看:雖然市場經濟已占主體地位,但政府仍以各種各樣的統計指標作為管理經濟的主要方式,由此,統計數據作為展示政績的主要依據,就促使一些單位為達到騙取經濟利益和政治榮譽的目的而人為地“製造”出一些虛假統計數字,同時也是造成統計過剩的主要原因。其次,從法律環境來看:《統計法》宣傳力度較弱,甚至不知道有該法律存在。同時,由於統計本身的特點,在短時期內,虛假統計數據帶來的損失很難顯現出來,這也是當前統計數據失真的—個重要原因。

克服

解決統計異化問題要先將統計異化的根源分兩方面來討論:一方面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加以克服的這部分異化現象,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提高人類的主體能動性,擺正人的主體性及統計的客體性地位。認識到統計僅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或者說作為人類征服自然的技術手段而存在這一客觀現實。
第二,加強法制和統計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與統計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統計法規體系,通過宣傳和曝光等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轉變領導觀念,用統計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統計人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敢於與不真實的虛假統計行為鬥爭。
第三,擺正科學的態度對待統計數據。既不能盲目迷信、過度崇拜,也不能對所有統計數據都抱有猜忌和排斥的態度。這種處於兩個極端的態度往往使統計工作陷入難堪的境地。對統計學的無知或一知半解會造成不必要的上當受騙,而對統計學的一概排斥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愚昧無知。人們只需將統計數據作為一種信息的主要來源而不是唯一來源,將其作為自己的參考體系之一而非完全仿照體系,那么這種趨於理性與明智的態度必然會支配人們有選擇地面對統計數據,獲得各種需求的滿足,充分體現人類在統計過程中的主動性,並且保有對於統計數據的選擇、判定與拒絕的權力。
第四,加強對統計本質、統計指標和統計手段的理解。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統計指標體系。搞清統計學和數學、其他學科的關係。
另一方面,由統計手段本身所決定的這部分異化現象,是無法從根本上予以解決的,這需要人們在對待由統計手段得出的結論時保持謹慎的態度,分清該結論的可信度有多大?哪些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結論?哪些是由調查對象本身的特殊性導致的結果?此時,就可在最大程度上發揚統計手段的優勢,從而減少由統計誤差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