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決策

統計決策

統計決策,廣義上說,是依據統計的原理、原則和方法進行的決策;狹義地講,是指將未來情況的發生視為隨機事件,依據機率統計提供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的決策。統計決策提供了在未來情況具有不確定性時,處理問題的原理和方法,在企業經營決策中有廣泛的套用。

基本介紹

基本要素,套用條件,作用,步驟,

基本要素

完整的統計決策問題,通常包含三個基本要素:決策目標、自然狀態、備選方案。
決策目標
決策目標是決策者要達到的目標,是統計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自然狀態
自然狀態是指不依賴決策者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客觀條件或外部環境,也是影響決策的因素。
備選方案
在決策過程中,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總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

套用條件

1、量化的決策目標。統計決策是硬技術的定量決策,其決策目標應當是能夠數量化的,如最大利潤、最小費用等等。
2、存在兩種以上(含兩種)的未來狀態,亦稱自然狀態,簡稱狀態。
3、兩種以上(含兩種)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亦稱備選方案,簡稱方案。
4、每種行動方案在每一種狀態下的收益報償應當是可以計量的。收益報償是行動方案在給定狀態下的結果的價值尺度,統計決策的條件是,結果是必須可計算。在企業經營決策中,一般是表現為某種經濟的損益,如銷售收入、利潤或利潤率等。
5、已知各種狀態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掌握各種狀態發生的機率。

作用

1、科學的統計決策起著由決策目標到結果的中間媒介作用。
2、科學的統計決策提供有事實根據的最優行動方案,起著避免盲目性、減少風險性的導向效應。
3、統計決策在市場、經濟、管理等諸多領域中有廣泛的用途。

步驟

一個完整的統計決策過程,必須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決策目標
確定決策目標是決策的重要一步,沒有決策目標,也就不存在決策。所謂決策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在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望達到的結果,確定目標首先要確定問題的特點、範圍,其次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同時還應蒐集與確定目標相關的信息,然後確定合理的目標。
合理的決策目標常能滿足以下要求:
  • 含義準確,便於把握,易於評估;
  • 儘可能將目標數量化,並明確目標的時間約束條件;
  • 目標應有實現的可能性,並富於挑戰性。
2、擬定備選方案
目標確定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析目標實現的可能途徑,即擬定備選方案。擬定備選方案必須廣泛蒐集與決策對象及環境有關的信息,並從多角度預測各種可能達到目標的途徑及每一途徑的可能後果。
擬定備選方案也是一個創新過程,決策者應擴展思路,既要充分發揮經驗知識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力圖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去看待決策問題,以期擬定新穎的決策方案。
3、方案選擇
方案選擇是指對幾種可行備選方案進行評價比較和選擇,形成一個最佳行動方案的過程。在評價分析中,要根據預定的決策目標和所建立的價值標準,確定方案的評價要素、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有時還要作一些敏感性分析。此外,在選擇方案時,除備選方案原型以外,也可以是某一方案的修正方案或綜合幾個備選方案而得出新的方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評價過程應儘可能進行典型試驗或運用計算機對有關方案進行模擬試驗。
4、方案實施
方案確定後,就應當組織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實施決策方案。在決策實施過程中,決策機構必須加強監督,及時將實施過程的信息反饋給決策制定者,當發現偏差時,應及時採取措施予以糾正。如果決策實施情況出乎意料,或者環境狀態發生重大變化,應暫停實施決策,重新審查決策目標及決策方案,通過修正目標或者更換決策方案來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實施方案應具有靈活性。統計決策過程下圖1所示:
統計決策
圖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