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結束了,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
新羅依靠唐朝的力量先後滅夙敵
百濟、
高句麗,實現了對朝鮮半島
大同江以南的統一,不僅以嶄新的統一國家形象出現在東北亞歷史舞台上,而且也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力量的分布格局。
在朝鮮半島歷史主線中,認為統一新羅為朝鮮半島社稷的繼承,而不承認渤海人宣稱的高句麗繼承國的地位。897年在新羅與渤海爭長的事件中,
崔致遠所作的《謝不許北國居上表》中,就是把渤海人稱為“
靺鞨”,稱為“粟末小蕃”。事實上,新羅和
高麗從未視渤海為同族之國。
統一新羅時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後的術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政治的渴望。因為這個原因,一些朝鮮歷史學家建議使用南北國時代,其中包括了
渤海國。這類觀點被中國抵制,渤海國是中國滿族祖先
靺鞨建立的政權。
統一新羅北界
統一新羅併合了朝鮮半島上舊屬
三韓的地域,沒有也無意於北上占據本非三韓的
高句麗故地。有唐一代,遼東即
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主體仍然屬於中原王朝,
渤海國僅只據有一部分高句麗舊地。所謂“統一新羅與渤海國的相互敵對很像一個被分割國家的南北兩部分”這樣的說法,顯然是對歷史的曲解。
新羅統一在歷史上的作用決不應該因此而被貶低,正如韓國學者李基白所說:“畢竟是統一的新羅的領土和人民,在那裡形成的社會文化構成了後來朝鮮歷史的主流。”這在韓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舊領 | 創設時點 | 九州完成時點(687年) | 景德王 改稱(757年) | 備考、異稱、移轉(州治) |
---|
| 上州 | | 525年 | 沙伐州 | | 尚州 | |
下州 | | 555年 | 歃良州 | | 良州 | |
居烈州 | | 685年 | 菁州 | | | 居昌郡早在 信史前已有人居住,當時是 三韓中的居陀國,後來成為了 伽耶的一部份。685年、居烈州由菁州分割設定。 |
| 所夫里州 | | 671年 | 熊川州 | | | |
發羅州 | | 671年? | | | 武州 | |
完山州 | | 685年 | 完山州 | | | 全州的歷史始於 百濟時期的完山。685年: 新羅設定完山州。 757年, 改稱 全州。 |
| 悉直州 | | 505年 | 河西州 | | 溟州 | 何瑟羅州 |
新州 | | 553年 | 漢山州 | | | |
比列忽州 | | 556年 | 首若州 | | | |
相關記載
統一新羅(668-935)時期,其北部邊界長期保持在從
大同江界線到
江原道德源附近。直到
王氏高麗(918-1392)初期,這一狀況仍然變化不大。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狀況?有人認為:“
新羅統一三國後,當時由於新羅統治者對
高句麗舊領土的消極態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動”。也有人認為:新羅“統一了原
百濟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但“未能完全實現它在戰爭初期所期望的統一三國全部領土和居民的目的。這是它一開始就引進企圖侵略朝鮮的強大敵人唐朝侵略者作為自己的‘同盟者’的嚴重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新羅兵制是一種鎮壓新得地區反叛的編制,即‘九誓幢與十停’。九誓幢是
新羅人(三誓幢)、
高句麗人(三誓幢)、百濟人(二誓幢)、靺鞨人(一誓幢)的京畿混合軍團。九誓幢的任務是防禦首都
金城,十停是地方軍團,分置於
九州的樞紐地。在
漢州漢水的南方則置兩個軍團以防禦北方,而其最大勢力範圍也無法完全控制
大同江流域。
實際情況是:所謂“原
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就是在唐、羅剛剛聯手消滅高句麗,
新羅就發起歷經八年(669-676)的驅逐
唐軍戰爭而最終獲取的。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擋新羅為實現自己的目的對其發動進攻。顯然,新羅北界止於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軍事實力,而在於新羅自身,在於“新羅統治者對高句麗舊領土的消極態度”。也就是說,新羅原本就不期望“統一三國全部領土和居民”,它要統一的只是半島舊有的
三韓故地,所謂“原
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不過是歷史上高句麗在向南擴張中奪取的
百濟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