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葉杯果木(學名:Angophora subvelutina F.Muell.)是桃金孃科、杯果木屬植物。樹高達 20 米,具有持久的纖維狀片狀灰色樹皮。葉子沒有過多的氣味,葉子的下面更蒼白,有一個獨特的細網狀脈,有助於識別。葉子也很粗糙(有毛)觸摸。原產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生長在深層沖積土壤和丘陵上。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1858年,費迪南德·馮·穆勒在他的《澳大利亞植物志》一書中首次正式描述了該物種。特定的種加詞subvelutina,來自拉丁語 sub(意思是“幾乎”或“低於”)和velutinus(意思是“天鵝絨般的”),指的是葉子下面的紋理。
形態特徵
- 自然形態
中等大小的喬木,高達2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莖。樹皮粗糙至小枝,纖維狀至片狀,灰色。腺體(或導管)有時存在於髓中,但僅在幼枝節的下方可見。幼苗生長(灌木或田間幼苗至50厘米):莖橫截面圓形,被短柔毛;幼葉對生,無柄,卵形至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11厘米,寬2.5-5厘米,基部抱莖,邊緣全緣,先端銳尖,綠色,被短柔毛。成葉對生,通常無柄,很少具短葉柄,葉柄長0-0.2厘米;葉片披針形至卵形至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厘米,波狀,基部抱莖,很少裂開或逐漸變細至葉柄(當有葉柄時),邊緣全緣或很少有細圓齒,先端銳尖到圓形,變色,有光澤的綠色至暗灰綠色,網紋密布至非常密布,邊緣內有靜脈,油腺島狀或不明顯或明顯無。
花序頂生化合物,花序梗長0.9-3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3或7朵,有花梗(花梗長0.4-1厘米)。成熟花蕾球狀(長0.4-0.6厘米,寬0.4-0.6厘米),萼管短柔毛,縱棱,花瓣白色帶綠色龍骨,雄蕊內折,花葯長圓形,多能,縱向開裂(不匯合),花柱長,柱頭鈍,拖把狀,子房3或4,胎座每個有5垂直胚珠行。花白色或乳白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長0.6-1.2厘米),杯狀,長(0.6)0.8-1.1厘米,寬0.6-1.1厘米,縱肋,花盤下降,果瓣3或4,封閉。種子紅棕色至棕色,長5-8毫米,扁橢圓形,背面光滑,種臍腹面。
培育的幼苗
子葉腎形至圓形;莖橫截面圓形,粗糙鬃毛腺和毛髮;葉對生,無柄(很少近無柄),橢圓形至長圓形,長7-10厘米,寬2.5-4.5厘米,抱莖,邊緣全緣,先端尖,無色,綠色,粗糙。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分布於新南威爾斯州的亞海岸,從南部山脈的Araluen到北部高原。生長在深層沖積土壤和丘陵上。
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該物種擁有嵌入的營養芽,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採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來襲的寒流傷害。如果有溫度波動,生長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栽培技術
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價值
絨葉杯果木是一種非常漂亮的美化樹,可用於叢林植被恢復項目(適合棲息地)。豐富的花朵是蜂蜜的重要來源,也為蝴蝶和昆士蘭花蝠(Syconycteris australis)提供花蜜。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說具有多種用途和意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截止2019年,該物種已知有2000多顆。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世界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