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養勤務

給養勤務,從給養物資、器材、裝備和組織部隊一伙食等方面保障軍隊需要的專業性工作。是軍需勤務的組成部分。其基本任務是:負責主食、副食、野戰食品、炊事燃料、給養裝備器材及軍用牲畜的草料等物資的籌劃、儲備、補給和管理;組織實施軍隊人員的一伙食保障;組織實施給養專業訓練;指導辦好軍人服務社和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給養勤務
  • 職業類別:勤務
給養勤務是隨著軍隊的建立和發展逐步完善起來的。在中國,早在周朝,朝廷已設司徒負責籌措供應軍隊的糧草。春秋時期,軍隊編有“炊子”“樵汲”等給養人員,負責製作飲食;地方官府兼管軍隊的糧草補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陸軍部軍需司設糧服科,軍隊分別設總軍需官、正軍需官、副軍需官、軍需長,負責糧服的供應與管理工作等。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軍政部編設軍需署,1937年後在後方勤務部設經理署,軍隊各級都設有給養保障機構。在歐洲,古羅馬軍隊中設有軍需官。19世紀初,俄國設軍需總監,而後又在陸軍中設軍需署、軍需處;法國軍隊設有軍需部,部隊編有軍需官、軍需兵,專管或兼管糧草的籌措供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國家的軍隊逐步完善了給養保障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經理(供給)部(處)內設糧秣科(股)或財糧科(股),負責糧秣的籌措和供應工作,給養供應主要靠打土豪沒收糧食,就地取給和取之於敵。向在白區作戰的部隊供應糧食代金和菜柴金,向在蘇區的部隊按標準供應糧食和菜柴金。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42年2月頒布了《八路軍、新四軍供給工作條例》,規定在師、旅、團供給部(處)設糧秣科(股),負責糧秣的籌措、分配與保管,收支登記與統計,預決算的編報,糧秣運輸與加工,吃糧數額的擬定等。邊區政府撥給糧食或發給糧票、草票,部隊憑票在當地領取糧草;同時,部隊還利用生產自給補助供應。解放戰爭時期,團以上部隊的糧秣部門進一步健全,各野戰軍(大軍區)相繼制定了統一的給養供給標準制度,統一籌劃給養物資供應。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了支前機構,配合部隊完成保障任務。採取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支援、團以上部隊與地方政府組織征(籌、借)糧隊就地征借糧草,用繳獲的給養補充部隊等多種形式。1948年下半年,根據全國戰局發展需要和解放區財政經濟、交通條件的改善情況,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會同華北軍區後勤部,提出了全軍統一的給養供給標準方案,經全軍第一次後勤工作會議修改,於1949年4月發布全軍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給養供應機構和供應制度日趨完善。1952年8月前,軍隊糧秣工作主要由總後方勤務部財務部負責。1952年9月,軍隊糧秣工作劃歸總後方勤務部軍需部,並設財糧處。1954年8月,財糧處改為給養處。1969年9月,總後勤部供應部設給養處。1992年10月,給養處改稱給養局。2003年10月,總後勤部軍需物資油料部設給養局。軍區聯勤部軍需物資油料部和軍種、兵種後勤部軍需物資油料部設給養處;軍、師(旅)、團後勤部(處)編設給養人員,以及軍人服務社、部隊生活服務中心;總後勤部還編設有軍需裝備研究所,海軍、空軍分別編設了專用食品研究機構。從而形成了總部、軍區(軍種、兵種)、軍、師(旅)、團、連(營)的給養供應系統。2016年1月,軍委後勤保障部軍需能源局設給養處,戰區、軍種及軍以下部隊等均設有相應的給養機構或人員,保障方式、職能劃分進行了調整。制定和貫徹執行給養供給標準和規章制度,組織籌措、儲存和補給給養物資,實施給養物資經費管理,指導和組織實施部隊飲食保障,組織給養專業訓練和科學技術研究,建立飲食裝備、軍用食品系列。有的國家軍隊還把軍人服務社的經營管理列入給養勤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給養勤務,在保障部隊作戰和軍隊建設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實行區域保障與建制保障相結合、通用保障與專用保障相結合,以軍區為基礎組織後勤保障。形成了統籌兼顧、保障重點,依靠民眾、經濟民主,自己動手、補助供應,面向基層、服務部隊,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加強管理、講求效益的供應與管理原則。給養物資採取多種供應辦法:軍糧實行全軍統一憑票、證(計畫)到駐地指定的糧食部門領購;副食、燃料,馬草和零星給養器材發款由部隊就近購買;飲食裝備,制式給養器材和某些海防、邊防、高原部隊的給養,採取實物供應。同時,部隊自己生產部分農副產品補助供應。飲食保障方式,軍以下部隊按建制並本著方便訓練和生活的原則,採取以連(營)或團連結合以連為主,團營結合以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組織實施;駐大中城市的省軍區以上機關、院校、醫院和科研機構等非作戰單位的飲食,實行社會化保障。給養經費按供應系統和規定手續自下而上領報,自上而下撥付。採用行政、經濟、法律的手段和宣傳教育相結合的辦法實施給養管理。組織指導專業訓練和科學技術研究,研製改進飲食裝備和軍用食品,並初步形成系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給養勤務將根據現代信息化戰爭特點,以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為中心,改革給養供給管理體制,加大社會化保障力度,實施制度化、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管理;研製高效、快捷、適應性強、多功能的飲食裝備系列;研製接受性好、營養價值高,以及儲存、攜(運)行、食用方便的軍用食品系列,確保官兵在各種條件下保持和增強體質,提高生存能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