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客少年場行(虞世南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結客少年場行》是唐代詩人虞世南五言古詩作品。首聯概括全篇之主旨,遊俠的精神在“奇”,奇在其輕身重義、其士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遺聲利”“非是為身謀”上,與尾聯相應。中篇盡敘俠客之態,承首聯之“奇”而啟尾聯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顧”“千里至”“遠相求”,皆應照生情,全篇氣脈流轉、神情搖曳,悲壯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結客少年場行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聲利(1)
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
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綠沉(2)明月弦,金絡浮雲轡。
吹簫入吳市(3),擊築游燕肆(4)
尋源博望(5)侯,結客遠相求。
少年懷一顧,長驅背隴頭(6)
焰焰戈霜動,耿耿劍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雲起龍沙(7)暗,木落雁門(8)秋。
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 聲利:名利。南朝鮑照《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
  2. 綠沉:濃綠色。晉陸翽鄴中記》:“(石虎)用牙桃枝扇,其上竹或綠沉色,或木蘭色,或作紫紺色,或作鬱金色。”皮日休《新竹》:“一架三百本,綠沉森冥冥。”
  3. 吹簫入吳市:過著流亡乞食的生活。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從楚國逃到吳國,曾在吳國吹簫乞食。《史記·范雎伍子胥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
  4. 擊築游燕肆:荊軻欲前去刺殺秦王,其友高漸離易水擊築為他送行。《史記·刺客列傳》:“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5. 尋緣博望:指漢代張騫漢武帝命其窮黃河之源,因出使西域。陳耀文天中記》卷二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州府,室內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騫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織女取榰機石與騫而還。”
  6. 隴頭: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斤江水》:“隴山、終南山、惇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後來的詩詞中常指邊塞。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7. 龍沙:河北喜峰口盧龍山後的大漠,後泛指漠北邊塞之地。楊炯《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旌節龍沙,軒旗象浦。”
  8. 雁門:長城上重要的關隘雁門關,在山西代縣北部。

白話譯文

結客少年場行
韓魏多有輕生重義、為知己者死的遊俠,灑脫不拘留下名利。
少年遊俠者重然諾、好結交,各負凌雲之志。
然而一言九鼎,一旦結交,即千里相會。
綠帶纏繞在如月的弓弦上,金絲絛絡住如雲的馬轡頭。
伍子胥過著流亡乞食的生活,高漸離為欲前去刺殺秦王的荊軻擊築送行。
張騫出使西域,窮河源,遊俠兒亦如博望侯懷抱赴邊立功之志。
只要君王一垂顧,肝腦塗地、流血野草也在所不辭,都會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
刀光劍影映照著遊俠兒矯健的身影,強弓勁弩盡顯少年俠士的身手。
天山無論是冬日夏日都會飛雪,交河南北向流淌著。
雲從漠北邊塞升起,雁門關的秋日草木早已凋零。
遊俠為知己者死,不是為自己謀名利。

創作背景

《結客少年場行》是寫遊俠題材的樂府舊題,本自曹植《結客篇》:“結客少年場,抱怨洛北芒。”言少年輕生重義,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慷慨以立功名之事。“少年場”,即是少年聚集之地。古代許多文人都具有任俠使氣的情懷,運用此樂府詩題寫下了許多盪氣迴腸的詩篇。但是比較而言,鮑照詩多市儈氣,庾信詩多閨閣氣,李白也多輕浮氣;劉孝威詩多諂媚氣,劉紹安詩多名利氣,盧照鄰詩氣脈偏滯,寫得比較沉著渾雅的當數虞世南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發端二句已概全篇之旨,“韓魏多奇節,倜儻遺聲利”,以下均圍繞“多奇節”處而展開。承接此二句,以下八句歷敘少年遊俠者的精神品格與豪蕩氣魄。“綠沉明月弦,金絡浮雲轡”,此十字著重從形象上描繪少年俠士瀟灑倜儻的颯爽英姿。“吹簫入吳市,擊築游燕肆”,伍子胥有經文緯武之才,因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伍奢伍尚,他逃奔吳國,欲借外力以報殺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吳都梅里(即今無錫梅村),舉目無親,衣食無著,被迫吹起斑竹簫管,在市中乞食,後得公子光的賞識,謀刺王僚,成就大業。高漸離與荊軻為友,善擊築,“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史記·刺客列傳》)。後燕亡,高漸離為秦王擊築,因在築中置鉛以伺機擊秦王,未果被害。遊俠之人並非久居人上,即使沉淪下僚之時,胸中仍懷一股不可磨滅之氣。這段奇氣促其忍辱負重,完成自己重然諾的歷史使命。
下面以博望侯張騫的典故輕輕地轉到了遊俠兒慷慨立邊功的主題上來,繼寫其在戰場上殺敵報國的“奇節”。張騫出使西域,窮河源,直至崑崙山下,“大宛之跡,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史記·大宛列傳》)。其開疆拓土的歷史功績永不可磨滅,“博望侯”就衍化為英雄主義的象徵,而與任俠風氣相聯繫在一起了。“尋源博望侯,結客遠相求”,遊俠兒亦如博望侯懷抱赴邊立功之志。雲氣散漫風蕭索,紫塞雁門草木凋,艱苦的邊關生活並沒有消損少年遊俠奮勇殺敵、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是黃沙穿金甲,馬革裹屍還,甘願赴湯蹈火以報知己之恩遇。這樣就自然引出了“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的感慨來,這既照應了開頭的“遺聲利”,也使全篇的中心思想得到統一。
綜觀全詩,首聯已概括全篇之主旨,“俠”之精神在“奇”,此“奇”非他“奇”,而是奇在其輕身重義上,奇在其士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遺聲利”“非是為身謀”上,正與尾聯相應。中篇盡敘俠客之態,承首聯之“奇”而啟尾聯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顧”“千里至”“遠相求”,皆應照生情,寫得氣脈流轉、神情搖曳,悲壯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與虞氏的一貫風格有其相通之處。

名家點評

陸時雍:獨饒風骨。(《唐詩鏡》)
程元初:虞世南入唐,一變新聲,振復古道,實為唐世五言古詩之始,讀此嘗其一臠矣。(《唐詩緒箋》)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書法家文學家,有《虞世南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
虞世南虞世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