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風俗

結婚風俗

結婚風俗就是結婚的禮節。中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

而親迎之後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結婚風俗
  • 類別:概念
  • 來源: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內心的約束
  • 外文名:Wedding customs
流程,結婚信物,龍鳳呈祥,鞭炮,紅雙喜,中式婚禮服裝,結婚習俗,花朵,合髻,形式,傳統,過禮篇,擇吉篇,迎娶篇,拜堂篇,喜宴篇,鬧房篇,回門篇,中國婚禮變革,廣西結婚,三明結婚習俗,提 親,訂 親,嫁 娶,回 門,彌 月,

流程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驟是:男家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後,放在家中一個具有占卜意味的場所,比如壓在香爐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這姻緣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這三日中發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隻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給女方,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後,請卜卦者排比,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則議婚告成。現代人多用第二種,特別是父母為子女相親時。八字這一關過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紅紙把男女雙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並排寫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應這門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於“詢察天意”,這一婚俗行為表示“婚姻天定”的觀念。
在迎娶階段,女方準備的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櫃等。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婚禮舉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頭”,即挑選有福氣的老者為之梳頭,同時說一些吉利的話。
新娘還要開臉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帶,新郎上頭時,給他梳頭的老者要拉著一個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別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孫一大陣”。
新房裡的便桶在婚禮那天要讓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
當新郎領著花轎來到男方家門時,一些地方的習俗要婆婆拉著媳婦走過場院中麻袋鋪著的路,身後的麻袋要人不斷傳到前面待踩,這叫傳種(宗)接代。(待)。有的為了避邪氣,要跨火盆。
當夫妻拜堂時,主持人口中高聲念誦祝詞,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孫餑餑、喝和合湯等。

結婚信物

龍鳳呈祥

在中式婚禮上,還經常看到龍和鳳凰的圖案,這是因為在中國,龍和鳳凰都是吉祥的象徵,代表高貴、華麗、祥瑞,以及夫妻和諧美滿的關係。這個傳統來自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夔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彩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鷙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

鞭炮

中國人喜歡在節慶日放鞭炮來增加喜慶氣氛。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都會放鞭炮和煙花,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因為中國人認為放鞭炮可以驅邪。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鞭炮放的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氣。但是由於放鞭炮也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如污染環境,炸傷人等)中國已經禁止人們放鞭炮了,所以在現代婚禮中,一些人發明了新的慶祝方式,用踩氣球來代替放鞭炮,也同樣為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紅雙喜

中國人的婚禮上,到處可見大紅的雙喜字。雙喜字由兩個“喜”字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興和喜慶,也表示給新人帶來好運氣和幸福生活。

中式婚禮服裝

傳統的中國婚禮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漢服,漢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具有歷史意義和嚴肅的婚姻寓意。

結婚習俗

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見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們東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後結婚請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座在床上腳不沾地做鵪鶉裝.靠著媽媽做的嫁妝:兩床被褥,分別是刺繡的紅色的百子千孫被子,和龍鳳呈祥被子.床上撒滿新的一元五角硬幣,傍邊放著俺的喜盆.這個盆是有講究的,紅色印著喜字,裡面有一些化妝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錢(意思將來得生活會金銀滿盆),以及一對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過越有),並且用一塊有喜字的大紅布包好.等我端著盆遞給婆婆的時候.婆婆是要給紅包的.
然後,等我男人進來的時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開頭(就是包紅盆那個).親吻做幸福裝,後把我扶起.這個時候我老媽--就是岳母要送進麵條渦雞蛋,新郎新娘互餵.然後新郎給岳父岳母帶花.
理論上是應該新娘腳不沾地,讓新郎背到車裡,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後來考慮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樓就很有可能癱瘓以至不能行禮的情況,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說要在新娘的鞋裡各放100RMB意思有錢,但是我老爸堅決認為把毛主席踩在腳底下是大不敬地~這個就沒有整)
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做頭車,二車是岳父岳母,三車是女方地爺爺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經等在酒店門口.等我下車,遞紅盆,給公公婆婆帶花.然後候在酒店門口做迎賓.然後開始演戲~改口女婿分別要給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幣:萬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婦.岳父岳母給999:意思天長地久.

花朵

與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徵,一般只用在喪事上,因此結婚時不能使用白花作為裝飾。傳統的中國婚禮上喜歡用牡丹,蘭花,荷花和水仙來作為裝飾。因為牡丹代表富貴,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蘭花芬芳美麗,荷花代表愛情。而荷花在中國佛教中是聖潔的象徵。
紅棗、桂圓、花生、蓮子
中國傳統結婚信物紅棗、桂圓、花生、蓮子都象徵子孫延續,年生貴子、團團圓圓、富貴吉祥。

合髻

“合髻”也稱“結髮”,是中國傳統結婚信物。“合髻”其象徵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髮”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髮”,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髮的彩帶,重新梳理頭髮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髮”,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髮,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髮”、“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形式

傳統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準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準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準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儘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菸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面、談話。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伙子倒上一杯熱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乾;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過禮篇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 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錢(地方稱為“零花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儘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係。現代規定男女雙方領結婚證之前要到醫院做婚前檢查;還有些地區(主要是城市)規定要辦婚前學習班。這些都是確保優生優育、保障人口素質的有效措施,應該遵照執行。

擇吉篇

結婚證辦好後,男女雙方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了合法的夫妻關係。然而在中國,這僅僅是結婚活動的第一步。按照傳統的做法,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稱為“擇吉”和“送日子”。
擇吉一般請教星象學者或算命選擇辦理,也可以自己看《通書》(雅稱“曆書”、俗稱“家家歷”,傳統稱之為“皇曆”)擇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則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認為,只要“六合”相應,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親友們接到赴喜宴的請柬後,除特殊情況可以只送禮不參加以外,一般都應登門道賀。道賀前,先要準備好禮物。禮物的多少視各人與主方關係的親蔬、交誼的深淺、本人的經濟條件而定。
送給女方的禮物多是實物,但也有用紅包替代的,稱之為“助嫁”。家物多是箱、櫃、床、被、餐具、衣料之類。送女方的禮物往往是親友們聞訊即主動送去,並不等請貼來了再送。因為女方父母要以送禮人的多少為據去決定“出嫁酒”的規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準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花車隊、賬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後,應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一切準備就序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車、樂隊、禮盒隊。
女家在花車到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車。
花車一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凶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新郎叩拜岳父岳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一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裡,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齣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麵(小Y,你就認命吧!當做正宗川菜楞慫吃吧);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一把鍋底灰 ..... 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一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後,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後,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車了。上車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車後,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新娘在發車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司機(轎夫),目的是讓轎夫開的穩一點。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車停在新郎家的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開車門,將新娘攙下車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帶、噴雪什麼的有多少多少),將婚禮推向高潮。

拜堂篇

拜堂是婚禮的高潮階段。
迎娶之日,男家發車之後,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
當花車停在門前,男方請的伴娘下車的一剎那,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菸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
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
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
通贊: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後,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後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

喜宴篇

在傳統婚禮進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經張燈結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門前對聯一副,加橫批。
2 、堂屋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
3 、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
4 、兩邊“對座”牆上貼“陪對”一幅。
5 、後“金牆”上帖“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繁體“ 親 ” 字,右邊的“ 見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後一橫全部封住;師無別意:繁體的“ 師”字要少寫一撇,寫作“ 師” 。
新房:
1 、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 、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 、新房正中懸彩燈;
4 、窗戶上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的蝴蝶圖案;
5 、窗戶兩邊貼對聯;
6 、牆壁四周掛字畫。
廚房: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其他: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拜堂之後,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
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後,儐相宣布動樂鳴炮開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祝酒,然後,廚房開上第一道菜來,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唯“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把他的臉抹成鍋底。喜筵結束後,“上親”先到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起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是又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鄉下的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鬧房篇

中國有鬧洞房的風俗。在過去,由於很多新人們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識,新婚之夜要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心理上可能會感不自在。鬧洞房,無疑可以通過公眾遊戲讓新人消除隔閡,捅破羞怯的“窗戶紙”。而在今天,鬧洞房主要是向新人們表示祝福之意。
遊戲之一、取筷子
將一雙筷子置於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讓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實際就是請兩人表演親吻。
遊戲之二、吃香蕉
用皮筋捆住香蕉吊於新郎躍起能夠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剝皮,然後共同把它吃完。為了不讓繩子縮回,一個做動作,另一個必須咬住香蕉,這就要看兩人的配合了。
遊戲之三、點火柴
將火柴插於紅棗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紅線中間扎一支點燃的香菸,兩頭分別由新人咬住,兩人你進我退,合力用煙點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紮實的“牙功”與眼光才能獲得成功。
遊戲之四、夾彈子
準備一盤玻璃彈子,讓新郎新娘各執一支筷子,兩人一齊將彈子夾出。不妨請在場的幾對情侶和新人進行比賽,落後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五、對詩比賽
若新郎新娘是喜愛文學的,那么請他們來一次對詩擂台賽。先由新郎吟詩一句,然後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個字與上一句相同,如此反覆,接不下來者判負,負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六、夫妻識字
這個“識字”是讓新郎著一個“字”(或一個短語),然後請新郎做各種動作(不準說話,不準用手描筆劃)給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識”這個字。選“字”的時候,挑那些與新婚氣氛相吻合的內容,例如:“愛”、“戀”、“夫妻”等等。
遊戲之七、說暱稱
新郎新娘分別想十個暱稱去稱呼對方,什麼心肝啊,寶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來賓不滿意,則可要求再說。
遊戲之八、親親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後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貼在他的臉上和脖子上,讓蒙著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遊戲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個長吻,三分鐘或是五分鐘都可以。
遊戲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撒喜床的遊戲是一種群體民間遊戲,所有鬧房的人都是演員,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為主角要擔負起活躍洞房氣氛的任務,責任重大。
所以,這個主角是要經過娶親人家精心挑選的。其重視程度,與選擇婚禮司儀一樣慎重。在娶親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鄰居的嫂嫂輩中逐個挑選。有些地方選一個,有些地方選兩個。
選出的這個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還要能唱曲,會編詞;再者,要口齒伶俐,頭腦靈活,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另外,因為,撒床時間長,歌詞篇幅也長,況且有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臨場發揮,故而撒床人記憶力要強,能正確運用歌詞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場景描繪出來,受這些條件的約束,篩選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籌了。
作為嫂輩們,能受到娶親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們會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新郎家調節好洞房的氣氛。

回門篇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呼呼,終於完了。但是要記得年後,新人還要去親戚家下認親,這樣,也就圓滿了。

中國婚禮變革

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的婚禮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婚禮的元素日漸消失。19世紀末20世紀初,婚禮從形式到內容明顯的接受了西式風俗。一般採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長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滿清馬褂。民國初期,因為國內沒有製作婚紗的廠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資本家為了趕時髦,托人重金從國外購得婚紗備其子女婚禮。這種風潮源於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基督教婚禮,蔣介石著黑燕尾服,白色襯衣,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雪白手套;宋美齡穿白色婚紗,拖著銀線繡花的白色長沙,令國內無數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後,婚紗便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了。而此前,只有思想進步且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禮時才著婚紗。
1935年後,民國政府倡導新生活運動,集團婚禮成為時尚,又讓婚紗進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會局策劃組織的集團婚禮中新郎穿黑馬褂和藍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軟緞旗袍,頭披白色婚紗。後來的集團婚禮進一步西化,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白裙白紗。民國元年通過的民國服飾制度也是以西服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中式禮服則為滿清馬褂。
現代中國的婚禮結合了中國傳統以及受西方影響的元素。公民結婚儀式實際上只是到地方政府進行結婚登記,並沒有太多的程式,然而喜酒就會舉辦得非常盛大。現代中國婚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會拍攝婚紗照。

廣西結婚

1、入贅
廣西的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東蘭、鳳山、巴馬等而下之地還留存著古老的“入贅”風俗。所謂“入贅”,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從母姓,有繼承母親財產的權利。
自願“入贅”的男青年,常常是由於家裡兄弟過多,由自己打聽招婿之家。願意留在家裡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尋如意的“上門郞”。一旦看中某個男子,便尋找機會聊天,中意了就以鞋相送。如果男方同意,一年半載之後“入贅”。結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準備。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不擺酒席。但女方家要辦得隆重。當晚還要請族中元老按本族姓氏和同輩男子的名字輩分,給女婿改名改姓。女兒排老幾,女婿也排老幾,同輩之間稱史道弟,絕對禁忌“姐夫”“妹夫”之稱。
結婚送紅蛋:廣西靖西榮勞一帶,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送去50至100個紅熟蛋。女方收下後,留著專門給參加婚禮的小妹妹和要好的女友。要是男方經濟困難,蛋送得少些,女方是可以諒解的。如果男方無視這一習慣沒有送紅蛋,女方就會認為對方沒有誠意,便不同意嫁給他。
2。歌圩
是壯族民間一種傳統的大型歌節。每年春秋佳節,青年人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選擇唱歌的對手,尋覓心愛的情侶。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請,要一直唱到姑娘滿意,如果唱到最後姑娘也不答腔,那他就只好狼狽而逃,讓位給更有歌坪的程式唱初交歌、讚美歌、詢問歌、盤歌,戀情歌。唱到情深意濃,便唱深交歌、贈禮歌,並互相贈送禮品。這對情人便離開同伴,雙雙進入花間叢林。快分手時,兩人又唱起囑別歌,相約下次見面,這才分手。不少情侶就這樣訂下終身。然而這個對歌程式中也有不少“險關”。尤其是盤歌,女問男答,內容包括遠至三皇五帝,近至當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獸,隨編隨唱,無所不包。其內容之廣泛,其歌才之敏捷,令人為之傾倒。
在歌圩中除了對歌活動外,還有一系列的遊戲娛樂節目。以下僅舉幾例:
(1)碰紅蛋遊戲
碰紅蛋遊戲是廣西都安棉山壯族的“三月三”歌圩中特有的一項別有風趣的活動。它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和擇偶的一種方式。按照當地的習俗,紅色象徵著青年們火熱的心。所以,在趕歌圩以前,除家家蒸煮五色糯米飯待客外,青年們還特意準備好一二十個染成紫紅色的熱蛋(鵝蛋、鴨蛋均可),以稻草綑紮成串帶到歌場。青年們利用對歌的機會進行接觸,相邀舉行碰紅蛋游,以此卜測彼此的姻緣。
遊戲方法是:男女雙方各握一個熟蛋,相對而立,然後以手握的紅蛋尖相互對碰。如果雙方的紅蛋同時碰破,則被認為兩人的命運相連,有姻緣情分,所以要將蛋心互贈共嘗,結為知己,在旁的人也為他們祝福。如果只是單方碰破,則表示兩個沒有緣分,旁人會要他自己把蛋吃掉,或者將蛋送給對方以示彼此相識的一番心意。
(2)拋繡球
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在歌圩上進行的一種傳統娛樂形式,同時也是男女雙方表示愛意的一種方式。歌圩那天,男女青年對歌完畢就跳繡球舞,跳完就開始拋繡球。拋時男女青年各站在竹竿的兩邊,繡球要拋過竹竿給對方,對方如果接不到就算輸。輸的人要唱一支歌或跳一個舞。男女互拋了一陣,就一對對互換繡球表示相愛。
3背新娘過河
廣西北部山區的壯族人成親時,有背新娘過河的風俗。由於當地山重水複、路途險峻,為了確保新娘的安全,過河道橋都要請被稱為“水手”的人來背。“水手”多是強壯的未婚男青年。新娘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吹響。“水手”隨即彎下腰來,背起新娘上橋過河。背新娘很有講究,新娘不能分開兩腿,“水手”在行動上不能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由未婚女青年擔任的迎娘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陰,這傘不管天氣好壞都要撐開,因為當地人認為,撐傘可防止喜氣失散。在寬數十米的河面上,迎親的隊伍拉成一條線,非常熱鬧。上岸後,迎娘還要故意把傘撐得很低,以防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

三明結婚習俗

提 親

民國及其以前,農村男十五六歲,女十三四歲就配婚。男家看中女方,便托媒提親。若女方父母同意,就將女兒的生辰八字交媒人送至男家(俗稱出婚頭),壓在廳頭祈桌中央,3天內家中諸事順利,便可“合婚”,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算,若無相剋即可成親。

訂 親

男女雙方家長商定彩禮和婚嫁事宜後,男方即向女方“過定”,送財禮。富貴之家還要送“庚全”、備禮單。一般的只送4包糖(冰糖、餅乾、米糕、糖茶或蓼花)和定頭錢。女家收聘後需回禮。
娶前,男方需向女家送“三節禮”。禮品除米粉、豬腿、粳米、糯米外,端午節加送粽子百個;中秋節送月餅;過年送雞及豬心肝全副。娘家回禮:端午節為筆墨、紙扇、夏布;過年為褲料1件,布鞋3雙(公公、婆婆、女婿各1雙)。

嫁 娶

由男方將雙方的出生時辰和全家人的年庚送星家諏吉,寫好全紅柬帖托媒人送女家求娶。此後,男家布置新房、置禮品、備花轎等。女家為女兒備辦嫁妝。嫁妝中必備子孫桶(馬桶)1個、雨傘1支、燈1對、小種雞2隻、火籠1對(內裝松明1把或木炭、火柴1盒、芋頭1個、圓蔥2株、姜等)、鞋盤1個(內放剪刀、尺各1把)。有的富家還備“全廳面”或“半廳面”嫁妝。“全廳面”嫁妝除鍋灶外,其餘樣樣齊全。普通的是“一扛半”(“一扛”指一櫥、被子和蚊帳,“半”為一箱或一櫃),多者“二扛”或“二扛半”,少至3套衣褲。
臨娶的前一天,男家張燈結彩。花轎、禮擔、各種禮帖,由媒人隨迎親隊送到女家。迎親人數去時為單,回時必雙。至時,女家在大門前鳴炮迎接。其母必須“哭擔”,意為女兒到夫家才會得到疼愛。女方的母舅“開擔”,有意“罵擔”(即嫌禮擔欠豐厚,意為有罵,倆親家越親)。女家收禮後,回拜禮帖。同時,請舅母或“好命媽”(公婆、夫婿、兒女皆全的婦女)在閨房內用線給新娘“挽面”,謂之“開臉”。出嫁日清晨前,按吉時給新娘行加笄儀式,俗稱“上頭”。旋在廳尾擺上供桌,焚香點燭,新娘穿上紅色的嫁衣,坐在交椅上,臉朝廳尾,兩腳踏在“七星斗”上(即米斗中點燃1盞七芯油燈,斗上置1塊米篩),左右兩旁站著童男童女,由舅母或“好命媽”給她梳妝,童男童女也依次給她梳頭三下,再把頭髮綰成一個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頭偕老)、紅花,並說四句:“今日梳妝綰髻是大人,(某)家女子(某)家祖媽做到成,白花插在前,好子生在前。”母舅或兄向廳尾開新傘三下,謂之“出傘”。邊開傘邊說四句:“(某)姓阿使(女兒)到(某)姓做祖媽,人未去,魂先去,傳枝接葉,旺子旺孫。”然後將掛紅的傘,頭朝上放在廳頭。男方需給女方加笄禮物:米1斗、公雞1隻。同時辰,男方開洞房,廳頭、洞房點燈火,表示將新娘靈魂迎進男家房中。
親友向出嫁的女子送米粉、紅蛋、香皂、花粉、襪子等喜禮,俗稱“送嫁”、“添花粉”。母舅、伯叔須送衣服1套。新娘要“餓嫁”。母親要向女兒交待一些婆家規矩。女家要請母舅、眾鄉親吃“嫁飯”(亦稱吃“紅擔”),並分發“阿使糖”、“阿使粿”。
新娘由母舅或好命媽攙扶依次辭拜灶神公、土地公,哭別父母、親朋,謂之“哭嫁”。父母、眾鄉親即送給紅包。新娘上轎,放下轎門,貼上轎符,轎起登程,鳴炮送行。兄弟、母舅隨轎至大門外,由兄弟與她交換手巾扇。母舅鎖箱櫥,鎖孔用紅紙貼封,鎖匙交給新娘。新娘分別給兄弟和母舅送紅包和一雙襪。
娶親隊路遇縣老爺的官轎不必迴避。若遇上另一娶親隊,兩個新娘下轎互換銀戒指或禮物。
花轎到男家門前,等待吉時入門。新娘入門時,公婆須迴避,意為使媳婦服婆家管教。吉時一到,鳴放鞭炮,轎夫頭將“全婚”禮帖盒送至廳堂,並說吉語,以示天賜良緣。一對紅燈置廳頭祈案左右,寓意“添丁”。接著四名轎夫用手抬花轎至廳堂中。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子帽迎接新娘,用腳把花轎門帘踢起。“好命媽”攙扶新娘下轎。新娘腳踏米篩而出,走到廳頭三拜祖先,謂之“拜堂”。“好命媽”講“(某)姓阿使做(某)姓祖媽,手抱五代孫,做得五代媽。”新娘拜後緩步退至燈梁下,面向賓客邊拱拜邊說:“客公請坐”,即入洞房。“好命媽”將新娘的戒指脫下一粒給新郎為表記,以防當晚歹徒亂婚。接著讓新娘吃點心,雞、鴨蛋各吃半個,留一半給新郎吃,意為同心同德,白頭偕老。
母舅和舅祖在客廳行掛燈儀式,唱四句:“新燈掛起,賓客恭喜,今朝成親,來年抱孫”。新郎向母舅及眾客敬冰糖茶,以表謝意。
酒宴開始,母舅坐首席。酒過三巡,由媒人向新娘取鎖匙交母舅開箱櫥看嫁妝。母舅可得櫥中的紅包、冰糖,邊取邊說吉語。看後將鎖匙交回新娘。宴席繼續,新娘向母舅、賓客依次敬酒。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稱“交杯酒”(用紅絲線將兩個酒杯拴在一起)。飲後開始鬧洞房,由母舅帶領至親依次送房燭、雨傘、饌盒等陪嫁品入洞房。接著母舅等排草蓆、疊被子、安放枕頭、掛蚊帳等,都要講吉利話。
新娘拱手站立,讓人鬧房。最後由母舅手捧一支燭火,從新娘的頭到腳反覆照三遍,並說“美滿姻緣天作合,夫妻偕老結同心。”新婚之夜,洞房燈火通宵。夫妻就寢時,一定要說話,避免生啞巴兒。後路一帶,新娘陪嫁的豬心、豬肝、雞肉、雞心、雞舌、紅蛋等十樣要給新郎吃。意為夫妻心心相印,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次早,男家設宴請媒人,由至親作陪。新郎手捧茶盤向媒人和母舅等敬冰糖茶。宴席間,新娘由“好命媽”陪伴,向眾賓客敬冰糖茶,賓客以紅包回禮。

回 門

昔時,新娘需3年始得回娘家。回娘家時新郎新娘須當日傍晚天黑時返回。意為“暗摸摸,生丁務(男孩)”。50年代後,一般3天回門。

彌 月

女婿請岳父、岳母一家大小來家作客,謂之做“滿月”。翌晨廳頭排饌盒、酒,地上和交椅都鋪紅氈毯。女婿請岳父、岳母至廳堂,並行大禮。岳父、母勸免,將紅毯掀折一角,表示謝坐。酒宴請親族長輩作陪。當日下午或第二天,岳父母回家,女婿挑著回贈禮擔送行,岳父母以紅包回謝。
特殊婚嫁主要有童養媳、改嫁、招婿、姑換嫂等。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行,廢除舊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妝、婚禮從簡,新娘過門以步代轎。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禮,盛行用手錶、縫紉機陪嫁。70年代,青年幹部、職工結婚,許多機關單位舉辦集體婚禮。80年代,有的旅行結婚。男方須送女家一定數量的聘金,迎娶以車代轎。盤擔、婚宴日益豐厚。90年代,城區流行新郎到女家親迎,女家以彩電、電冰櫃、洗衣機、收錄機、腳踏車、金項鍊、戒指、高檔布料等陪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