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終童
- 拼音:zhōnɡ tónɡ
- 解釋:稱頌少年有為的典故
- 出自:《漢書》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運用示例,相關閱讀,
基本信息
詞目:終童
拼音:zhōnɡ tónɡ
解釋:稱頌少年有為的典故。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終軍》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軍行郡國,所見便宜以聞。還奏事,上甚說。(三國魏·張晏註:“繻音須。繻,符也。書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詔問畫吉凶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壹用漢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撫之。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語在南越傳。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譯文
終軍,字子云,濟南郡人。年輕時愛好學習,因為善辯博聞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十八歲時,被選舉為博士弟子。選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報到時,太守聽說他才能出眾,就召見了他,認為他很奇異,就和他結為好友。終軍辭別太守赴京,到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看後,認為他的文辭與眾不同,就任命終軍為謁者給事中。……
當初,終軍從濟南赴京城謁見博士時,步行通過函谷關,守關的官吏交給終軍一塊用帛邊製成的符信。終軍問: “用這乾什麼?’官吏回答說:“回來時作路證,經過這裹拿它合符。”終軍說:“大丈夫西遊,終不須憑它作回來的路證。”扔下帛制的符信走了。終軍被任命為謁者後,奉使巡視郡國,執持符節出函谷關東巡,守關的官吏記得他,說:“這位使者就是以前拋棄帛制符信的儒生。”終軍巡視郡國,遇見適宜的事情就上書報告朝廷。出使回來以後,向武帝匯報下作,武帝聽了很高興。時逢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自己請求擔任出使任務,說:“我連使草倒伏的功勞都沒有,得以列為宿衛之臣,拿了五年俸祿。邊境上不時有戰亂的警報,我應該披堅甲執銳器,面矢石箭雨,開路前行。可是我不熟悉衝鋒陷陣之事,現 在聽說準備派使者出使匈奴,我願意竭盡精神激勵氣勢,輔助賢明的使者,在匈奴單于面前籌劃吉凶。我年紀輕才能低下,辜負所願,不能任官於外而捍衛邊境,不足以獨當一面,私下感到煩悶難禁。”武帝下韶詢問終軍要求出使匈奴籌劃吉凶的內容,武帝認為終軍的回答不同一般,提拔他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於是武帝派終軍出使南越,遊說南越王,讓他入京朝見,待遇比照內地的諸侯王。終軍自告奮勇說:“希望陛下給我一條長纓,我一定縛住南越王,把他帶到闕下。”軍就前往南越遊說越王,越王聽了終軍的話,同意率領全部越人內附,歸屬漢朝。武帝非常高興,賜給南越大臣印綬,讓南越王統一使用漢朝的法令制度,來改變越人的風俗習慣,令使者終軍留下來安定撫慰南越。南越相呂嘉不願意歸屬漢朝,發兵攻殺南越王,還把漢朝使者終軍等人全都殺死了。語在《南越傳》。終軍死的時候才二十多歲,所以世人都叫他“終童”。
釋義
終軍,濟南人。字子云。少好學,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武帝任為謁者給事中,累擢諫議大夫。後奉命赴南越(今兩廣地區)說南越王入朝。南越王願舉國內屬而其相呂嘉不從,舉兵殺王及終軍。死時年僅二十餘,時稱"終童"。後因用以為稱頌少年有為的典故。
同源典故
學終軍 折繻 拋繻入關 棄終繻 棄繻 棄繻入關 棄繻生 棄關繻 終童 終軍 終軍少 終軍棄繻 識舊吏 關門棄繻
運用示例
唐 李嘉祐《送張惟儉秀才入舉》詩:“清秀過終童 ,攜書訪老翁。”
宋 蘇軾 《元日次韻張子野見和》:“舊交懷賀老 ,新進謝終童 。”
唐 王績《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唐 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 虙子 彈琴邑宰日, 終軍 棄繻英妙時。”
清 吳偉業《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羣彥會,棄繻誰識少年裝。”
相關閱讀
終軍墓位於齊陵鎮梁家終村以東約400米處。墓高約9米,周長約60米。南近稷山,東依牛山,墓上蒼松翠柏。今梁家村民為發展旅遊餐飲業,在此開發建設了齊稷山莊,終軍墓在山莊東南隅。墓的南側有臨淄區人民政府1988年所立“終軍之墓”石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終軍(約前133~前112)字子云,今濟南歷城仲宮人,西漢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少年時代刻苦好學,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筆優美聞名於郡中,18歲就被舉薦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長安。過函谷關時,守關吏卒交給他一件帛制的“繻”。終軍初不識此為何物,當得知這是一個返回過關的憑證時,慨然擲之於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還。”守關吏卒為之瞠目。到長安後,終軍積極上書陳述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漢武帝很賞識他的才能,即官拜謁者給事中,奉命巡視東方郡國。他手持朝廷符節,騎高頭大馬,再過函谷關,守關人員認出此人正是前次棄繻的青年,嘆服其志遠才高。
終軍少年英俊,博學多識,為武帝所器重。終軍在維護中央集權,制止諸侯割據,抵禦外族侵擾等方面,都有成就,他曾先後成功出使匈奴、南越。武帝派使者去匈奴,他自請曰:“軍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並曰:“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劃吉凶於單于之前”。武帝對他赤心報國的言論大加讚賞,就命他為使者,出使匈奴。終軍機智善辯,豪氣縱橫,勝利的完成了出使匈奴的任務。
當時的南越指居住在廣東、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秦末,南越郡龍川令趙佗乘農民戰爭之機,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建立後,南越同漢朝的關係時好時壞。終軍出使南越前,曾請求漢武帝賜給他“長纓”,說如果南越王不肯歸順漢朝,就用長纓活捉南越王。從此,終軍弱冠請纓的故事便成為歷史佳話,“請纓”也成為投軍報國的代稱。
終軍到南越後,慷慨陳辭,據理力爭,終於使南越王答應歸順漢朝。可天有不測風雲,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呂嘉不肯歸附漢朝,發動叛亂,年僅20餘歲的終軍被南越相呂嘉殺害。
終軍死後,返葬於此。至於何種原因,沒有葬回他的原籍濟南,尚需考證。現 在終軍墓附近有八個村莊,均以“終村”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