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蟻亞科,Leptanillinae Emery,1910,模式屬:Leptanilla Emery,1870 ,工蟻無複眼或退化成眼點,觸角12節,體微小,細長,營地下巢。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分類地位,新種,簡介,特點,分類,發現,進化,關係,
基本資料
Leptanillinae Emery,1910
模式屬:Leptanilla Emery,1870
分類地位
昆蟲綱
膜翅目
蟻科
細蟻亞科
新種
原細蟻屬Protanilla Taylor為中國新記錄屬,在雲南省採集並描述該屬2新種:單色原細蟻P.concolor sp.nov.和雙色原細蟻P.bicolor sp.nov.。
簡介
Bolton(1990)將本亞科劃分成3族:Leptanillini族(Leptanill a Emery, Noonilla Petersen,Phaulomyrma Wheeler et Wheeler, Scyphodon Brues, and Yavnella Kugler);Apomyrmini族(Apomyrma)和Anomalomyrmini族(Anomalomyrma 和 Protanilla)。中國已知4種,分別是湖南細蟻、台灣細蟻、雲南細蟻和昆明細蟻。唐覺(1992)等首次在中國找到本亞科昆蟲並命名新種湖南細蟻。
本亞科3族8屬中,有4屬(Noonilla、Phaulomyrma、Scyphodon 和 Yavnella)僅以雄蟻作為模式標本,1屬僅知道雌蟻,對該亞科的生物學了解非常少。已知種類均生活地下,種群比較小。該亞科種類不超過50種,其中細蟻屬有三十四種。
細蟻亞科螞蟻和猛蟻亞科共同具有獨特的“腹縊”特徵,是第三腹節前(或第一腹節後)由第三腹節前背板和前腹板形成的環狀縊縮。據此,細蟻亞科和猛蟻亞科的親緣關係較近,與行軍蟻類關係較遠。
(Leptanilla revelierii)的螞蟻是螞蟻家族中體型最小的物種。
記載中國細蟻亞科Leptanillinae昆蟲 2屬。報導細蟻屬LeptanillaEmery 3種:湖南細蟻L .hunanensisTang ,LietChen分布於湖南省,台灣細蟻L .taiwanensisOgata,TerayamaetMasuko分布於台灣省,雲南細蟻L .yunnanensissp .nov 。分布於雲南省。原細蟻屬ProtanillaTaylor為中國新記錄屬 ,在雲南省採集並描述該屬 2新種 :單色原細蟻P .concolorsp .nov.和雙色原細蟻P .bicolorsp .nov 。細(猛)蟻亞科只有3族8屬。細蟻亞科螞蟻與猛蟻亞科共同具有獨特的“腹縊”特徵,就是第三腹節前(或第一腹節後)由第三腹節前背板和前腹板形成的環狀縊縮。據此,細蟻亞科與猛蟻亞科的親緣關係較近,和行軍蟻類關係較遠。
特點
細蟻亞科螞蟻與猛蟻亞科共同具有獨特的“腹縊”特
征,就是第三腹節前(或第一腹節後)是由第三腹節前背板和前腹板形成的環狀縊縮。據此,細蟻亞科與猛蟻亞科的親緣關係較近,和行軍蟻類關係較遠。本亞科3族8屬中,有4屬僅知雄蟻,1屬僅知雌蟻,對於該亞科的生物學了解非常少。已知種類均生活於地下,種群較小。本亞科種類不超過50種,其中細蟻屬有34種。本屬螞蟻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幾種生活在溫帶。您看到的是Protanilla sp.的圖片,來自日本螞蟻資料庫(pics from japan ant database),該種螞蟻在泥土或腐爛倒下的樹木中做巢。
湖南細蟻,Leptanilla hunanensis Tang,Li et Chen,由唐覺等在湖南發現工蟻。工蟻體長1.2-1.3mm,頭光滑前部有橫紋。觸角基部無眼點,觸角柄節長為0.14mm;鞭節末端為其前兩節長度之和。前胸背板有一細頸。中胸與並胸腹節間有明顯的間縫。結節兩結,第二節比第一節稍寬。後腹部第一節下方有一小型突起,後腹末具螯針。生活於地下3-5厘米處。已知分布於湖南省。暫時沒有圖片。
科學家發現,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早期之間首次出現的細蟻亞科,可能為所有螞蟻中最古老的,這將螞蟻的出現時間上推了至少4000萬年。
莫羅等人認為,這兩個現象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可以說,螞蟻家族的興旺是被子植物繁盛的後果。首先,被子植物所構成的森林是最適合螞蟻的居處;其次,被子植物開花結果,吸引了許多植食性昆蟲,而植食性昆蟲可以為螞蟻提供食物。
分類
動物界 Fauna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六足總綱 Hexapoda →昆蟲綱Insecta → 有翅亞綱 Pterygota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蟻科 Formicidae → 細蟻亞科 Leptanillinae 。
發現
侏羅紀後期至白堊紀早期之間首次出現的細蟻亞科,可能是所有螞蟻中最古老的,這將螞蟻的出現時間上推了至少4000萬年。
大約在白堊紀的中晚期,植物界裡的被子植物迅速擴展與分化,並覆蓋地球上大多數陸地。與此同時,螞蟻家族突然興旺發達,新出現的種增加了三倍,現代螞蟻各個屬、種也基本成型。
“動態”雙光眼鏡瞬間變焦
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動態”雙光眼鏡,只需簡單的調整,眼鏡就能從“遠距離”模式轉換為“閱讀”模式,這可能讓許多佩戴者大開眼界。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研究人員研製出的“動態”眼鏡樣品可以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殊性質在瞬間改變焦距,從而防止佩戴常規雙光眼鏡引起的眼疲勞。
常規雙光眼鏡的優點是能看清兩個距離,鏡片的上部看遠,下部看近,缺點是看不清中間距離。“動態”雙光眼鏡改變焦距,使用的是5微米厚、夾在兩塊玻璃之間的一層液晶材料。液晶分子受到電場的作用時會改變運動方向,研究人員利用這個原理設計了這種動態鏡片。
進化
美國生物學家提出了一個觀點:螞蟻很可能是在距今1.4億
年至1.68億年前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的,大約在1億年前大規模分化,而螞蟻家族的興旺可能和被子植物的出現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的論文刊登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哈佛大學的科利·莫羅等人在論文中說,他們分析了現存螞蟻19個亞科、139個種的基因信息,並根據基因變化的“時鐘”重建了各種現代螞蟻的“親緣關係”,並推測它們的進化規律。
科學家發現,侏羅紀後期至白堊紀早期之間首次出現的細蟻亞科,可能是所有螞蟻中最古老的,這將螞蟻的出現時間上推了至少4000萬年。
大約在白堊紀中晚期,植物界中的被子植物迅速擴展、分化,並覆蓋了地球上大多數陸地。而與此同時,螞蟻家族突然興旺發達起來,新出現的種增加了3倍,現代螞蟻的各個屬、種也基本成型。
莫羅等人認為,這兩個現象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可以說,螞蟻家族的興旺是被子植物繁盛的後果。首先,被子植物所構成的森林是最適合螞蟻的居處;其次,被子植物開花結果,吸引了許多植食性昆蟲,而植食性昆蟲可以為螞蟻提供食物。
關係
科學家重建了螞蟻的親緣樹,發現在開花植物出現後,螞蟻的多樣性有過一個大爆發。這些事件的估計發生時間提出,開花植物在螞蟻多樣性上起了作用,螞蟻回響開花植物以及隨之進化的其他以植物為食的昆蟲提供的新生態機會而多樣化。Corrie Moreau 和同事用他們新建的螞蟻親緣樹提出,一個單一群——細蟻亞科——位於樹的底部,其餘所有的群分成兩個簇。研究人員用化石記錄校準了螞蟻DNA的進化率,得出結論現今的螞蟻大約是在距今1.4到1.68億年前出現的。但螞蟻的多樣性只是在1億年前開始增加,也就是在開花植物出現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