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細允自然村
- 面積:18.23平方公里
- 海拔:1,440米
- 年平均氣溫:17.7℃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截至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83畝(其中:水田277畝,旱地2606畝),人均耕地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8,06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3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6,500畝,其他面積2,500畝。
基礎設施
截至到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五通,沒有路燈。全村有153戶通自來水,有15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3戶(分別占總數的25%和20.92%)。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8輛,機車30輛。
截至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畝,有效灌溉率為0.2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1畝。
截至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截至到2010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29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萬元,占總收入的58.6%;畜牧業收入113萬元,占總收入的29.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36頭,肉牛2頭);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7%;第二、三產業收入37萬元,占總收入的10.2%;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6%。農民人均純收入203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截至到2010年底,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3.5%),在省內務工12人。
特色產業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主要銷售往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該村主要產業銷售總收入166.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8.6%。該村正在發展甘蔗、茶葉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共有農戶153戶,鄉村人口593人,其中男性305人,女性288人。農業人口593人,勞動力470人。該村以佤族為主(是漢族、佤族混居地),其中佤族478人,漢族42人,其它民族73人。
截至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69人,參合率96%;享受低保12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
文化教育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東回鄉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東回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9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64人。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屬佤族集居地。
村務公開
截至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萬元(人均53.10元),一事一議籌勞2696個(勞均8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萬元,有固定資產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村,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收入、支出、經濟發展狀況。
基層組織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村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1人,設在本村,團員18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經濟條件差,經濟結構單一。沒有支柱產業。地方財政薄弱。無力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貧困面較深,沒有扶貧資金的注入。無力解決產業發展和建設。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通過扶貧資金的注入和引進外資,培植特色產業(蠶桑等)。按照“邊發展、邊規劃、邊提高”的原則。加強農村社會服務體系,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