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麗椋鳥

紫麗椋鳥

紫麗椋鳥(學名:Lamprotornis purpureus)屬中型鳥類,體形大小適中。嘴形幾直而尖,嘴緣平滑或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須或存或缺如。鼻孔裸露或為垂羽所蓋。翅長適中,初級飛羽10枚,第1枚特短而小;尾羽短,呈平尾狀,尾羽12枚。腳長而強健,前緣具盾狀鱗。雌雄形態相似;幼鳥體羽具縱紋。棲息地是開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叢地區。主食為植物果實和漿果,亦兼食昆蟲;營巢於樹洞中、土崖壁洞中或裂縫洞中。每年僅秋季換羽。 分布於非洲大陸,其範圍從撒哈拉以南的熱帶地區至奈及利亞、甘比亞、查德、蘇丹南部、烏干達和肯亞西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麗椋鳥
  • 拉丁學名:Lamprotornis purpureus
  • 別稱:紫光麗椋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椋鳥科
  • 麗椋鳥屬
  • 命名者及年代:Müller, 1776
  • 英文名稱:Purple Glossy-starling
  • 英文名稱:Purple Glossy-Starling
  • 英文名稱:Purple Glossy Starling
  • 英文名稱:Purple Starling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紫麗椋鳥屬中型鳥類,23~27厘米,體重91~140克,成鳥額頭和頂蓋紫色,眼先黑色具光澤;脖子和眼睛後面的眼線裝飾藍色,有輕微的紫色光澤;翕和背部是藍綠色,與臀部和尾巴上的紫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頦,喉,胸,腹部,側腹,大腿和尾下形成一片均勻的紫色。翅膀是藍綠色與黑暗,大覆羽,肩角藍色和紫色相間。尾羽紫色,除最外層的尾羽,其他部位藍色。虹膜白色,鳥喙和腿黑色。雌雄相同。
紫麗椋鳥紫麗椋鳥
幼鳥有暗灰色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除外其餘具有光澤。第一換羽之前,身上的羽毛僅有藍色而沒有紫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第一道彩虹羽毛上出現在3個月後的頭部和身體,在4個月後具淺灰色光澤。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開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叢地區,常見於熱帶地區,主要是開闊的林地。晚上棲息在樹枝間,也生活在村莊附近的蘆葦叢或灌木棘叢。有時也進入開放的景區公園,也發現出沒於農耕地。

生活習性

一般聚集12到100隻的群體。這種集群活動方式,更多的是幫助和確保有效的集體防禦貓頭鷹和猛禽。在烏干達,夏末或初秋,紫麗椋鳥的群體形成在低洼的棘叢和食物相對豐富的區域。在馬里可以看到幾百隻鳥形成的大群;在布吉納法索瓦加杜古地區,這些鳥甚至集群數量達成千上萬隻。
由於特殊的鋸齒狀翅膀,飛行時相當嘈雜。這些鳥喜歡在地面跳躍移動或行走,在灌木叢中和地面上收集食物。吃水果和漿果等植物性食物,夾竹桃和月桂。亦兼食昆蟲,甲蟲,黃蜂,蚱蜢,螞蟻。當一棵樹上有許多水果時,它們會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並將吞食的種子播落到地面,從而促進其擴散。在奈及利亞,這些鳥兒偶爾吸木棉花藻的花蜜;在蘇丹則攝取昆蟲和草的葉片,也發現在野火燒焦後的大地。根據研究,其食譜包括節肢動物41%、4水果43%、農作物種子15%。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因地區而異,在烏干達從2月到4月;在蘇丹3月至5月;在奈及利亞和加納從4月到7月;在甘比亞早在4月就可以看到成鳥在餵養巢里的幼鳥;在布吉納法索則從5月到7月。在西非從6月直到12月都能觀察到有幼鳥生活。
鳥營巢於樹洞中、房子屋檐下或用於灌溉的管道內。巢用草、樹葉和羽毛等內襯。每巢產2~3枚卵,淡藍色有紅棕色斑點,卵平均大26至21毫米,重量約6克。由雌鳥單獨孵化13或14天,父母雙方輪流餵養小鳥,小鳥最初的食物一般是毛毛蟲,幼鳥留巢期未知。每年僅秋季換羽。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馬里、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南蘇丹、蘇丹多哥、烏干達。
紫麗椋鳥分布圖紫麗椋鳥分布圖
旅鳥:茅利塔尼亞。

種群現狀

該物種因其美麗的羽毛,會遭受人類交易的迫害,但因為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