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馬鄉

紫馬鄉

紫馬鄉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椿、秋、衫、板栗、油桐等就經濟林都有美好的發展前景,苡仁米、油茶、花生也是紫馬鄉盛產的主要經濟作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谷深。境內有金、煤、銻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金和煤的儲藏量大,近年來,對金礦進行了合理的開採,金、煤已成為晴隆縣財政收入的支柱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馬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晴隆縣
  • 下轄地區:紫馬村、栗樹村、新洋村、屯上村、龍頭村
  • 政府駐地:紫馬村
  • 電話區號:0859
  • 郵政區碼:561408
  • 地理位置:縣最南端
  • 面積:68平方公里
  • 人口:1.45萬 
  • 方言:西南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川洞坡
  • 機場:興義萬峰林機場
  • 火車站:興義站
  • 車牌代碼:貴E
基本概況,自然資源狀況,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人口數據,特色產品,村莊名錄,主要學校,媒體報導,控輟保學,教育狀況,修通村路,氣象服務,退耕還林,新農建設,兩棲民工,苗寨奔富,荒山種茶,辣椒致富,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紫馬鄉位於晴隆縣最南端,東經105°20′,北緯25°33′,平均海拔1100米,距離縣城約65公里。北靠安谷鄉,南接鄰縣興仁下山鎮,東傍滾滾而去的波秧河,與興仁的大山、民建、巴鈴等鄉鎮隔河相望。全鄉轄10個行政村,79個村民組,1.45萬人,有漢、布衣、苗、彝、黎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040餘人。行政區域總面積6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9萬畝,其中:田5530餘畝,地1.04萬畝。2003年末全鄉財政收入6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2元。

自然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

據土地資源詳查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鄉土地面積為104361.7畝,其中耕地面積33068.2畝(水田7387.2畝、旱地25681畝),林地面積41825.3畝,草地面積18614.6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270.8畝,交通用地540.9畝,水域面積1077.2畝,未利用土地16258.0畝,全鄉森林覆蓋率為32.28℅。
土壤主要是矽質黃壤、紫色土、黃砂泥土、紫泥土。非耕地的開發利用有一定潛力。

氣候資源

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100米,由於植被覆蓋率較高,小氣候比較明顯。全鄉海拔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氣候不一,年降雨量在1100-155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3.7—17.1℃,年積溫4300-5000℃,耕作制為一年兩熟制。

水資源

全鄉共有水庫1座,賀龍宮水庫容7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為1700畝。主要河流有接興仁縣的界河—波秧河和新寨河。波秧河流經的興仁縣境段已建有水電站一座,水能開發利用較早。

礦產資源

全鄉礦產資源主要有金礦和煤礦,金礦品位高,儲量大。

動植物資源

(1)動物資源,2010年末全鄉生豬年末存欄數為6612頭,飼養牛4947頭,馬2735匹,羊2598隻,雞6358隻。 (2)植物資源:農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和小麥等。經濟作物為苡仁米、油菜和烤菸等。林業生態建設是主要的發展方向。林木主要有杉、櫟、椿等,經濟林木有板栗、油桐、柚茶。

人口數據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3467
7154
6313
家庭戶戶數
3294
家庭戶總人口(總)
13335
家庭戶男
7039
家庭戶女
6296
0-14歲(總)
4544
0-14歲男
2409
0-14歲女
2135
15-64歲(總)
8295
15-64歲男
4459
15-64歲女
3836
65歲及以上(總)
628
65歲及以上男
286
65歲及以上女
3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768

特色產品

紫馬鄉苡仁米尋銷路
晴隆縣紫馬鄉5000餘畝苡仁米喜獲豐收。目前,大量苡仁米積壓農戶,愁無銷路,急需外地客商前來收購。
紫馬鄉位於縣城南部,素有晴隆“南大門”之稱,交通便捷,省道沙(子嶺)八(渡)公路從境旁穿過。近年來,該鄉結合土質、氣候等自然優勢,引導村民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去年規範劃種植的5000餘畝苡仁米現喜獲豐收,產量達120餘萬公斤。所產苡仁米色白、粒飽,品質極佳。
由於信息閉塞,很少有客商到鄉內收購苡仁米,村民出售苡仁米都是拿到附近鄉場“零敲碎打”,銷量極低。當地黨委、政府也曾多次聯繫外商前來採購,但至今音信杳無。無奈,廣大村民紛紛托筆者借貴報一角,歡迎廣大客商前來收購。

村莊名錄

主要學校

晴隆縣紫馬鄉坪益國小
晴隆縣紫馬鄉屯上國小
晴隆縣紫馬鄉教育輔導站
晴隆縣紫馬鄉栗樹國小
晴隆縣紫馬鄉紫馬中學
晴隆縣紫馬鄉紫馬國小
晴隆縣紫馬鄉龍頭國小

媒體報導

控輟保學

晴隆縣紫馬鄉把“兩基”鞏固提高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積極採取措施,力抓“控輟保學”工作,為今年10月省預檢和明年6月“國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狀況

近年來,該鄉黨委、政府領導團結廣大幹部民眾,齊心協力,艱苦努力,“兩基”工作於今年6月23日至24日順利通過了省政府的複查驗收。為進一步抓好“兩基”鞏固提高,近日,該鄉黨委、政府採取措施,著力抓實抓好“兩基”工作,促進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宣傳力度,利用黑板報、集會、標語等形式宣傳教育法規,提高廣大家長送子女入學的認識;實施入學通知書制度,對適齡少兒,開學前下發入學通知書給家長,使家長按時送子女到指定學校就讀,對上學年輟學的學生,由政府下發復學通知書,敦促其返校;建立輟學干預機制,層層落實責任,把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工作業績同學額鞏固掛鈎;建立輟學生追究制度,對學生輟學要找出原因,採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並嚴格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嚴格控制亂收費,除上級允許代收的作業本費外,不準以任何藉口亂收費,使學生交得起費,讀得起書;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縮小薄弱學校與重點學校的差距,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強化學籍管理,嚴格控制不足齡學生進入一年級就讀和初三畢業生返校就讀;對輟學生實行“三步到位”(即學校請入學、政府催入學和依法追入學),使其到校就讀;實行輟學生報告制度,學生兩天不入校,由班主任老師做動員工作並向學校報告,三天不入校,由學校上門了解情況,再次動員,五天不入校,由學校向政府報告,提交名單,採取措施敦保學生返校,做到早發現、早動員,早報告。

修通村路

9月20日,晴隆縣紫馬鄉新發村村兩委成員、村民組組長和菸農代表紛紛向筆者反映,希望能借貴報一角幫他們呼籲,急盼有關部門、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在物力、財力、技術上給予支持,極早維修從鄉政府駐地至梭竹(新發村村委所在地)12公里通村公路,以方便菸農運輸烤菸。
“今年春節過後,鄉黨委、政府組織大家種烤菸,我們積極回響,我家種了3畝多烤菸,烤了315公斤菸葉,平均按12元每公斤計算,可收入4500餘元。可是現在通往村裡的公路壞了,大部分菸葉積壓在家裡,無法運到煙站出售。”該村川洞組菸農林再勇說。
烤菸是新發村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今年初,該鄉實現了烤菸種植400餘畝,預計生產菸葉800餘擔,可為菸農增收40餘萬元。可承載著該村烤菸外運的12公里通村路是唯一交通要道,由於夏天遇大暴雨的衝擊,原本坑坑窪窪的通村公路損壞更為嚴重,有的地方路基開裂,有的堡坎坍塌,車輛難以通行,給當地菸農烤菸的外運帶來極大不便,菸農苦不堪言。
村支書何庭幫介紹,為了維修通村公路,他多次跑到當地黨委、政府反映,因鄉政府財力緊張,無法實施。他們也多次向上級反映,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落實。

氣象服務

貴報5月5日〈讀者天地〉版刊登了題為《菸農盼知本地天氣預報》一文,報導了晴隆不少菸農希望氣象服務進村寨。文章刊發後,當地菸草與氣象部門積極採取措施,為菸農提供定時、定點、定量的氣象預報服務,進一步擴大人工增雨、防雹、消雹規模。
“氣象部門在烤菸生產過程中,適時把大風、冰雹等氣象信息送到煙區,服務菸農,化解了冰雹等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菸葉能喜獲豐收,氣象功不可沒!”紫馬鄉興陽村菸農劉啟倫指著剛剛下炕的金燦燦的菸葉滿臉喜悅地告訴筆者。
據了解,在氣象服務過程中,該縣氣象部門早安排、早準備,於5月中旬就完成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前期準備工作,積極採購炮彈、開展了作業人員崗前培訓及高炮崗前檢修。同時積極主動與鄉鎮進行電話服務外,遇災害性、重要性、轉折性天氣,還以專題氣象服務的形式傳真各鄉鎮政府,然後由鄉鎮告知菸農,讓廣大菸農提前做出防範。由於菸草與氣象部門主動積極優質的服務,目前,該縣長流、光照、紫馬等鄉鎮烤菸長勢喜人,菸葉已進入全面烘烤階段,菸農未因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造成損失,菸農們稱,氣象服務也是農民增收的活“財神.”

退耕還林

(新華網)今年,晴隆縣投資37萬元,計畫在紫馬、大廠兩鄉鎮實施恢復植被易地造林工程6600畝,預計2008年初便可完成。
光照水電站建成後,將淹沒部分林地,為增加林地面積,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晴隆縣委、政府開展了恢復植被易地造林工作。在紫馬鄉植被恢復基地,筆者看到,縣林業局的技術人員認真為農戶講解各種苗木的種植技術要領和相關知識,農戶們正抓住有利的氣候條件,按要求規範種植苗木。為做好開地造林工程在紫馬的實施,紫馬鄉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為契機,圍繞州委、州政府提出創建天藍、地綠、水清、人和、業興美好家園的要求,把易地造林作為黨政工作的一件大事抓好落實,建立各種制度,確保造林工作順利開展。據縣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易地造林的林地將分配給農戶,讓農戶管理,使農戶受益。在林業部門技術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目前,全縣已完成恢復植被易地造林工程5000多畝。

新農建設

晴隆縣紫馬鄉黨委、政府把沼氣池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計畫今冬明春修建沼氣池190口,目前已建成41口。 今年,該鄉黨委、政府向上級爭取190口沼氣池建設指標後,採取因地制宜和牢固實用美觀相結合的辦法,按照每口國家補助1300元材料費的標準修建。在沼氣池建設中,該鄉廣泛宣傳,爭取民眾支持。為建設好這一惠民工程,該鄉成立了沼氣池建設工作小組,專門負責沼氣池的修建、發放補助物資和監督指導。目前,工程惠及的龍頭、栗樹、坪魚、屯上等10個村村民正在抓緊施工,截至12月20日,190口沼氣池己建成41口,預計明年2月初便可全部完工。
近年來,晴隆縣紫馬鄉高田、龍頭、石頭田、紫馬等村活躍著400餘“兩棲”民工,他們上班當工人,下班當農民,除了耕耘自己的土地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外,還進當地或周邊鄉鎮企業打工,年人均收入7000餘元,400餘“兩棲”民工年總收入逾420萬元。
紫馬鄉距晴隆縣城68公里,轄10個行政村79個村民組,有14747人。鄉境內山高、坡陡,土地肥沃,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是晴隆縣的主要產糧區,素有晴隆“苡仁米之鄉”之稱,所產苡仁米色白、粒大,倍受消費者青睞。龍頭、興陽等村種植烤菸、油菜等1000餘畝。高田乾辣椒、興陽砂仁、紫馬蔬菜等農特產品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 為讓農民耕種好自己土地的同時,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近年來,紫馬鄉充分利用區位、資源等優勢,千方百計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發展各類勞動密集型產業,鄉鎮企業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和帶動農民致富的主要載體。 目前,該鄉僅紫馬、興中等村就有黃金開採點6個、其他企業3家。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壯大,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增長和帶動當地農民增收。2006年,6家黃金開採點就近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00餘人,周邊4家煤礦吸納了石頭田、紫馬等村農民從業人員近140人,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餘元,400餘“兩棲”民工年總收入逾420萬元。
晴隆縣紫馬鄉龍頭村山背後苗寨充分發揮地處山區的自然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大力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勞務輸出,多業並舉,拓寬增收渠道。
山背後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居住著57戶260餘苗族同胞。2003年前,該組苗胞年人均純收入不足900元,交通信息閉塞,經濟文化落後,民眾生活較為貧困。2004年初,村“兩委”班子結合當地實際,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制定發展規劃,引導村民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多業發展的致富之路。經過近3年的努力,共種植桃樹60多畝,年收入3.1餘萬元;李樹40多畝,年收入2.2餘萬元;退耕還林190.23畝。在養殖業的發展上村民年出欄生豬320頭,出欄雞鴨1150餘羽(只),出欄牛、馬110餘頭(匹)。據不完全統計,僅養殖業一項,全寨可實現年收入近32萬元。如今,經果畜牧業已成為山背後苗胞的經濟成長點。該組還有4戶村民瞄準本組和周邊村民加工苡仁米、玉米、大米、磨麵等之需,購買電動機、打米機、磨麵機,從事加工業,先後走上了富路。 山背後組僅有田地271.3畝,人多地少矛盾極為突出,為尋求致富門路,富餘青壯年苗胞兄弟,一改過去“玩正月,耍二月,走親串戚過三月”的陋習,積極與在外務工的親戚好友聯繫,紛紛前往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務工。目前已有30餘人常年在外務工,20餘人則利用農閒到附近礦山做臨工,僅勞務輸出,每年實現收入12萬餘元,極大地提高了苗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水平。 如今,走進山背後苗寨,昔日的茅屋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淨的平房,電視、洗衣機、冰櫃、高檔沙發等已進入了尋常苗寨家。
連日來,晴隆縣紫馬鄉興洋、龍頭、栗樹等村流轉的2000多畝荒山上,返鄉農民工正忙著開墾聯合承包的荒山,準備種植茶樹。
據統計,截至近日,紫馬鄉返鄉農民工共有近800人,在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下,目前已有300餘名返鄉農民工走上了自主創業或再次就業之路。
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紫馬鄉外出打工農民青年有80%提前返鄉。紫馬鄉抓住晴隆縣出台《加大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的有利時機,充分挖掘現有荒山荒坡資源,爭取晴隆縣茶葉局的大力支持,通過流轉荒山2000多畝種植茶葉,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自主創業之路。
針對返鄉農民工人數呈上升趨勢,紫馬鄉在作好返鄉農民工思想工作的同時,積極與晴隆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動,做好返鄉農民工在就業、培訓和創業需求方面的調查統計工作,開通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綠色通道”,免費提供技能培訓、法律知識、創業再就業、政策等相關事宜的諮詢。同時,結合紫馬鄉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實際,鼓勵農民工通過荒山流轉種植茶葉,自主創業。
截至目前,紫馬鄉已累計開展返鄉農民工農技培訓1期,培訓返鄉農民工80多人;開展創業培訓知識講座2期,培訓返鄉農民工170餘人,累計免費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00餘份,政策諮詢200多人次。

辣椒致富

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兩委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鼓勵村民種植辣椒,目前該村1200餘畝辣椒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屯上村地處紫馬鄉東南面,距鄉政府駐地9公里,有19個村民組3500餘人,長期以來,村民就有種植辣椒的習慣。近年來,該村兩委把辣椒種植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來抓,引導農民依託市場,發揮當地氣候、土質等自然條件適宜種植辣椒的優勢,大力發展辣椒特色產業種植,使辣椒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效益逐年增長。今年春耕一到,村民就忙於備種、整地、搬運農家肥,可百年不遇的特大幹旱給該村辣椒種植帶來了嚴重影響,辣椒育苗遲遲不能進行。該鄉黨委、政府按照“政府補貼、民眾自救、小季損失大季補、糧食損失經濟作物補”的思路,積極組織村民生產自救,抗旱保苗,鼓勵2000餘戶村民採取覆膜保墒和地膜覆蓋育苗等技術,指導村民育辣椒苗80餘畝,確保了1200畝辣椒種植種苗的供給,種植面積與去年幾乎持平。
目前,1200畝辣椒在村民的精耕細作、精心管理,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地圖信息

地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沙氽--紫馬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