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福州大學礦類專業與福州大學共享著同樣的年輪,地礦科教育源遠流長,然而它們的經歷更曲折。1958年福州大學建校時成立了礦冶系(礦冶系是福州大學成立之初最早的五個系),當時只有採礦、冶金兩個專業。1962年為了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於1963年8月決定停辦礦冶系。1971年省委根據福建國民經濟發展對尋找和開發礦產資源的緊迫需要,急需培養人才,決定復辦礦冶系,1972年新辦地質專業,1973年採礦專業恢復招生。
1981年,福州大學成立“地質採礦工程系”、1993年更名為“資源工程系”、1995年更名“環境與資源工程系”、2007年成立紫金礦業學院,2021年福州大學院系調整,合併“環境與資源學院”地質工程專業,更名“紫金地質與礦業學院”。紫金地質與礦業學院是由福州大學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創辦,是一所重點以培養高層次地礦專門人才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歷學位教育為主的新型學院,是福州大學直屬學院。
辦學條件
學院現有教職工74名,其中專任教師55名,具有正高職稱17名,副高職稱18名,94.54%為博士學位。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人(排一)、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排一)、國家“萬人計畫”入選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級高層次人才5人。同時,還外聘講席教授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座教授1人(傑青)、名譽教授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型”教師80多人。
學院下設地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地質工程為首批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資源勘查工程為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工程、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3個專業通過中國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資源勘查工程、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均列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試點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打通工科專業壁壘,舉辦地采聯合輔修創新班,畢業後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和資源勘查工程與採礦工程主輔修2個專業畢業證書。在校全日制學生725名,其中本科生647名,全日制研究生78名。擁有校外實習基地20多個。學院成立以來,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
學院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項目1項,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2項,中國-智利國際合作重點基金、海峽聯合重點基金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多項、省級和校級科研項目近200項以及橫向科研項目100多項,科研總經費累計超5000萬元。
學院分為旗山校區(本部)與上杭教學基地兩個校區。旗山校區(紫金樓)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上杭教學基地占地約80畝,由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捐贈建設而成,基地於2010年正式啟用。本部擁有福建省礦產資源中心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32個和1個福州大學地礦博物館實驗教學與科普平台,上杭教學基地擁有10個專業實驗室。學院各類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3700萬元。2012年上杭教學基地獲批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016年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獲批為福建省地礦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20年福州大學校企聯合地礦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批為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此外,紫金礦業集團擁有的低品位難處理黃金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學院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全面予以開放。
上杭教學基地由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而成,2010年正式啟用。基地占地面積約51831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38373平方米,內有完整的教學與辦公綜合樓、實驗樓、博物館、圖書館、學生公寓、食堂、運動休閒場所等樓群,可同時容納約1000名學生學習。可謂我省乃至全國唯一的一所高級礦業人才培養基地。
2007年學院成立以來,裴榮富、翟裕生等院士來學院指導學科與專業建設工作並開展學術活動。同時,還先後邀請了美國哈佛大學、義大利達努齊奧大學、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等多位國外知名專家到院講座並洽談合作辦學事宜。學院先後與澳大利亞、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的多所國際一流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與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台灣高雄大學等簽訂了聯合培養本科、本碩連讀、碩士雙學位等辦學項目。在留學生培養方面,學院招收了來自俄羅斯、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碩士研究生,並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絲綢之路獎學金項目的專項資助。 學院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實現了採礦工程專業本科生2+2.5聯合辦學模式,簽訂了《員工、學生交換協定》;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實現了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本科生2+2.5和3+1+X聯合辦學模式;同時也正積極和科廷大學、西澳紫金諾頓金田公司進行校-校-企三方合作及紐卡斯爾大學等洽談合作辦學。學院先後承辦和參與承辦了全國礦物科學與工程學術會議、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和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學術年會、全國低品位及難選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等多次會議。
2017年10月,“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紫金模式’培養套用型地礦人才創新與實踐”獲高校教學改革優秀案例。同年9月,“紫金模式”獲得福建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15年底,“‘紫金模式’:校企共同體辦學培養創新人才”改革創新典型案例獲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優秀獎,成為我省教育系統唯一獲獎案例。《光明 日報》頭版、中國教育報、人民網、福建日報、東南網也先後對“紫金模式”辦學進行了深度追蹤和報導。
“十三五”期間,學院將逐漸實現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力爭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創新創業型礦業學院。努力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的礦業企業培養複合型、國際化的礦業人才,並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專業介紹
地質工程
本專業為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已通過
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
福建省重點學科和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原學科,同時入選
福建省特色專業和福建省本科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為國家註冊土木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主專業之一,是福建省岩土工程和地質工程領域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基地。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從事岩土工程、地質工程相關領域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檢測和管理等工程能力,具有團隊協作、溝通交流和終身學習能力及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複合人才。通過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工程地質、岩土力學和工程結構等專業基礎知識,具備外語、計算機、工程製圖和工程測量等基本技能,掌握岩土工程勘察與設計、工程地質分析與評價、基礎工程和地基處理等專業知識和理論。學生就業一直保持供不應求的良好勢頭,畢業生主要在
城鄉建設、市政交通、土木建築、水利水電、防災減災等相關政府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套用與開發、工程管理、科學研究等相關工作。地質工程畢業生可以考取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道路與鐵道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本專業為
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入選福建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本專業的學生在具備工科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將系統學習礦產資源勘查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礦產資源勘查和綜合評價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初步具有對礦產形成分布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對礦產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和經濟技術分析的基本能力、對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現代勘查方法進行信息採集、數據處理、成果解釋和套用的基本能力、以及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合理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畢業後能從事地質找礦工作、礦山地質技術工作和技術管理工作,可以在與地質礦產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就業,主要在
地礦勘查單位、礦山、國土資源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就業。資源勘察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考取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學、
地球化學、
土地資源管理、
珠寶玉石學等專業的研究生。要求無色盲。
採礦工程專業
本專業為教育部
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專業,
入選福建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本專業學生應掌握採礦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並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掌握礦區開發、礦井開採、巷道開拓的設計方法,掌握礦山壓力及岩體工程監測、礦井通風與空調、礦山安全以及礦井災害預防等技術。具有先進的生產組織和技術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新工藝、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熟悉國家有關採礦工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合理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在與本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就業。如在礦山、
爆破公司等進行設計和技術管理等工作,或在
地下工程等設計與施工單位及
國土資源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就業 。採礦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考取
礦業工程、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交通運輸工程、爆炸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要求無色盲。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本專業為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專業 。本專業主要培養礦物加工工程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要求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較寬厚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獲取黃金生產領域所具備的選冶技術和資源微生物技術,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具有初步解決礦物加工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後,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從事
礦產資源加工利用領域的科研、教學、設計、生產及管理等工作,亦可適應
環境工程、
化學工程和
礦山自動控制等工程領域的相關工作。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考取
礦業工程、
珠寶玉石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