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大塘坪鄉境內,是漢朝時期的古遺址。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是漢代海昏侯封地中的生活居住地和墓葬地。紫金城城址位於鐵河鄉陶家村西,鐵河古墓群分為兩個片區,分別位於紫金城城址南部及西部,其中西部古墓群包括墎墩海昏侯墓。紫金城城址為漢代海昏候國古城都域遺址,域平面呈近長方形(東南部內凹),由內小城與外大城組成,四周的防禦體系由城牆與護城河(壕)組成。鐵河古墓群主要位於城址西側及南側。西側目前已發現墎墩墓、花骨墩、鄒家墎等20個墓葬區。其中墎墩墓經考古發掘,發現由墓園園牆圍合,內有主墓、配葬坑、寢殿等墓園建築組成,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考古發掘研究證明,墓園中的一號墓是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是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是研究西漢侯國歷史最獨特的大遺址。

2013年5月,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大塘坪鄉境內
  • 所處時代:漢朝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591-2-07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保護開發,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新建縣鐵河墾殖場南面的陶家山有一與歷史記載大體相符的長方形城址,另外還發現舒家山土城在鐵河墾殖場偏西約1千米的地方有一墓園。
1985年,將此處城址及墓園命名為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2015年,考古工作者已完成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墓園、3座祔葬墓、主墓藏閣和1座陪葬車馬坑的清理工作,正在進行海昏侯墓主槨室的清理工作。

遺址特點

綜述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位於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米的墩墩山上。海昏侯墓園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平面呈梯形,陵園垣牆長約868米。以侯和侯夫人墓為中心,周邊有祠堂、寢殿、便殿、廂房和墓園牆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統等各類地面建築基址。通過對周邊的考古調查、勘探,考古人員發現了幾代海昏侯的墓葬區、貴族和貧民墓葬區,以及面積達3.6平方千米的漢代紫金城遺址。結合調查勘探和考古資料,考古專家基本確認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漢代鐵河古墓群的組成部分,漢代紫金城遺址為海昏侯國都城,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園區、貴族和一般墓葬區組成的體系完整的海昏侯國聚落遺址,整個遺址分布面積達5平方千米。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構成圖
紫金城城址
紫金城城址為漢代海昏候國古城都域遺址,域平面呈近長方形(東南部內凹),由內小城與外大城組成,四周的防禦體系由城牆與護城河(壕)組成。外(大)城整體路呈方形(東南部內凹),南北最長約2062米,東西最寬約1934米,城牆總長約7516米,均為雙重牆體,城牆利用自然地勢人工堆築而或,呈壟狀堆積,直接修築於原地表之上,未見基槽,具有“大隨自然、小有規則”的建造方式,經考古勘探確定,城牆外有護城壕溝,分東城牆壕溝和南城牆壕溝兩處。內(小)城位於外(大)城東牆城內側,東西最長約403米,南北最寬約345米,面積約139761平方米,平面呈近長方形,由東城和西城如西城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東城呈南北向長方形,城牆有口缺5處,東城牆與外(大)城東牆部分體牆共用,西城平面大致呈梯形,城牆有缺口4處,西城東牆與東城西牆共用。結合布局判斷,東城應修築較早,西城附於東城而建,修建時代可能較東城晚,在東城的北城牆、西城牆、南城牆外側分布有三段護城河,在西城的北城牆、西城牆、南城牆外側有環繞牆體分布的護城河,經堪探,紫金城城址共發現城牆牆體缺口47處,推測城牆四周均有城門。城址內初探發現遺蹟現象560外,房棄年代不晚於魏晉時期。其餘體狀況有待進一步考古研究確認。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紫金城城址
鐵河古墓群
鐵河古墓西部墓群位於紫金城城址西側,分布在面積約3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已發現的20個墓葬區中,包括不同等級的墓葬區,墩墩墓、花骨墩、祠堂崗為三代海昏侯的墓葬區,其外圍的鄒家墩、雙墩岬、北頭崗(北娘山)、太山區(龍坑)、扁山區(狗卵地)、台盤子、松樹山(先發山)、聯合場轎(子山)、戴家山、楊家山、老基後山、五房山、嶺上(嶺山)、赤岸山(夾山谷)等為貴族墓地。其餘為平民墓地。其中墩墩墓考古發掘,發現由墓園園牆圍合,內有主墓、陪葬坑、寢殿等墓園建築組成,是考古已發現的最完整的西漢列候墓葬,考古發掘研究證明,墓園中的一號墓是西漢第一代海昏候劉賀墓。墓園為梯形,南北寬約141~186米、東西長約233~248米,共占地約4.6萬平方米。墓園內由兩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條外藏坑和園牆、北、東門及其門闕、寢、祠堂及園寺吏舍等構成。園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有的祔葬墓前建有祠堂。侯墓和夫人兩主墓同塋異穴,占據了墓園最高、中心的位置,兩墓共用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高台。其禮制性建築由東西廂房、寢宮和祠堂組成,侯墓由墓葬本體及其西側的一個外藏真車馬坑組成,車馬坑內出土高等級安車5輛,馬20匹,侯墓本體規模宏大,上有高達約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內有面積約400平方米的方形木構槨室,從整體看,其結構呈居室化傾向,屬於西漢中晚期採用“漢制”埋葬的列侯埋葬。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墎墩海昏侯劉賀墓
南部墓群位於紫金城城址東南部,同樣包括不同等級的墓葬區。蘇家山墓園為後代海昏侯的墓園。萬家山、竹子山為貴族墓地。另有大鼓山、柯家山、帥家崗、羅城山、郭家山等墓地,需待進一步勘探確定墓葬類型。其中,蘇家山墓群位於城址東南端的一處獨立崗地上,崗地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高約30米,面約60000平方米,墓群四周依山勢建有墓園牆,崗地周圍有人工開挖的水溝環統,形如護城河,墓園牆體為夯土築成,頂部寬1~6米,底部寬12~20米,局部高約8米以上。經考古的勘探,共發現遺蹟51處,其中大、小墓葬46座。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墎墩海昏侯墓園

文物遺存

海昏侯墓葬出土文物豐富,包括竹簡木櫝、車馬、樂器、鑄幣、青銅器、兵器、漆器等。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青銅雁魚燈

保護開發

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8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9月,實現高標準開園開放。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展示遺址及出土文物為核心,全面、準確、多渠道地展示了遺產價值,突出了“保護、展示、休憩”三大功能,涵蓋遺址保護範圍6.06平方千米、建設控制地帶5.57平方千米及建設控制地帶外的配套服務功能區,總面積約12.03平方千米,劃分為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紫金城展示區、考古預留待定區、歷史體驗與生態休閒區等6大功能區。已建成“一館(遺址博物館)、一心(遊客中心及配套設施)、一園(劉賀墓園保護展示)、一道(紫金大道、游步道)”等遺址公園建設項目,遺址博物館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金色海昏”陳列展入選國家文物局“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和江西省博物館2020年度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歷史文化

海昏侯
劉賀(前92年~前59年),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漢後元元年(前88年),劉髆薨,劉賀繼父位成為昌邑王。漢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因其無子,大將軍霍光等人迎立時年19歲的劉賀繼位。不久,霍光以其不堪重任為由發動政變,廢黜劉賀,並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其王號,監視其行動。漢元康三年(前63年),劉賀被改封為海昏侯,送至江西豫章建城,食邑四千戶。後被揚州刺史柯某上報宣帝,說劉賀想做“豫章王”,於是又被削去三千戶封邑。漢五鳳二年(前59年),劉賀去世,漢朝廷廢除海昏侯國。直到漢黃龍元年(前49年),劉賀的另一個兒子劉代宗,被漢元帝重新封為海昏侯,即海昏釐侯。侯位世代相傳,傳至劉會邑,恰逢王莽篡權,海昏侯國被廢除。之後劉秀興復漢室,史稱東漢,劉會邑被復封為海昏侯。班固在《漢書》中證實了海昏侯國的存在,並至少跨越了四代。漢永遠十六年(104年),海昏侯國一分為二,被建昌、海昏二縣取代。

研究價值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是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是研究西漢侯國歷史最獨特的大遺址。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15年,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考古項目獲得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田野考古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資產保護金尊獎等中國考古四大獎項。
2019年,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考古項目被授予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獎·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2021年,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考古項目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1年11月,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大塘坪鄉境內。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路程約49.8千米,用時約5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