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1955年,M. M. Iljin根據V. I. Roborovskii 1895. IX. 23采自中國新疆哈密地區的標本,建立了Salsola roborowskii Iljin。
1979年,《中國植物志》第25(2)卷將其歸併入Salsola affinis C. A. Mey. ex Schrenk中。因為其編者經過研究,認為該種枝條、葉形、植株被毛等特徵是與Salsola affinis C. A. Mey. ex Schrenk相同的,故歸併。
2017年,Sergei L. Mosyakin和Eric H. Roalson將該種轉入散枝蓬屬,學名變更為Pyankovia roborowskii (Iljin) Mosyakin & Roalson。
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高10-30厘米,自基部分枝;枝互生,最基部的枝近對生,上升或外傾,乳白色,密生柔毛,有時毛脫落。葉
互生,下部的葉近對生,葉片半圓柱狀,長1-2.5厘米,寬2-3毫米,密生短柔毛,頂端鈍,基部稍擴展,不下延,下部的葉通常彎曲。
花序穗狀,生於枝條的上部;苞片寬卵形,頂端鈍,邊緣膜質,短於
小苞片;小苞片卵形,短於
花被;花被片披針形,膜質,無毛或有疏柔毛,以後柔毛脫落,頂端尖,果時自背面中下部生翅;翅3個為腎形,膜質,紫紅色或暗褐色,有多數細而密集的脈,2個較小為倒卵形,花被果時(包括翅)直徑5-10毫米;
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為披針形,膜質,向中央聚集,形成圓錐體;
花葯附屬物橢圓形,白色;柱頭與花柱近等長或略超過。種子橫生有時為直立。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和低山的礫質荒漠、荒漠草原,海拔200-1000米。
紫翅散枝蓬是一種超旱生多汁的一年生草本,平原土質或砂礫質荒漠的伴生種。它主要分布於天山北坡的山前洪積扇的中下部,多生於土質或砂礫質的灰棕色荒漠土上。具有較強的抗旱性,在年降水量僅有150毫米的荒漠帶也能正常生長,亦耐一定的土壤瘠薄。紫翅散枝蓬作為伴生種常出現在由
博洛塔絹蒿、
琵琶柴、
戈壁藜(
Iljihia regelii)、
梭梭等植物組成的不同類型的平原荒漠草地中。它在群落中的參與度取決於降水的多少,在乾旱年份,紫翅散枝蓬髮育較差,個體數量較少;在多雨年份則大量發育,形成茂密的層片。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新疆(阿勒泰、布爾津、奇台、阜康、烏魯木齊、呼圖壁、和布克賽爾、沙灣、奎屯、烏蘇、博樂)。中亞、哈薩克斯坦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紫翅散枝蓬通常於4月中旬種子萌發,長出幼苗,5-6月一直為營養生長,7月中旬以後進入生殖生長,7月底至8月為花期,9月結實,10月底果實成熟,11月初植株枯死。它在乾旱的夏季一直處於緩慢的營養生長,到秋季雨水多時,迅速生長並開花結實,形成產量高峰。
主要價值
紫翅散枝蓬的適口性一般,駱駝、羊和牛春季稍採食,秋季駱駝樂食,羊採食量比春季略有提高。由於枯死後枝幹易斷,冬季殘留不多,所以到冬季幾乎沒有利用價值,屬低等牧草。
保護現狀